是抓取还是顺应?

昨晚没有休息好,女儿睡在床中间,因为太热,总是踢被子,我就反复地给她盖被子,一晚上都没怎么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

昨天头脑中一直出现一个词语“抓住型人格”,有时候一个词语的出现,就像是闯入心中的不速之客,来得迅疾,影响力却不小。

我心中对这个词语的到访,有一种呼应,像是某个地方被照亮了,“抓住、抓住、抓住”,这种动态的心理模式,是多么熟悉。

在日常里,细想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去抓住什么,表现就是做一件事,总是急于看到结果,而不愿意忍受其中辛苦的过程。

说爱花,却只喜欢花开后很美的姿态,而不愿意承担种花养花的琐碎细节。

织一件毛衣,喜欢她华丽的钩花式样,却在完成的过程中叫苦连天。

对于结果的急功近利,似乎就是抓住型人格的一种体现。

一个很好的老师开了一门很好的课程,支付学费时,感觉自己赚大了,似乎学费支付完,课程中的内容就悉数变为自己的了,然而事实却是,课程开始后,却很少真正安排时间来专注地去听、去吸收以及消化。

像是儿时听过的故事,一只走入树林的小熊,捡了西瓜丢了芝麻,一路捡又一路丢,看似很忙碌很有收获,可最终哪样东西都没有真正地享用过。

抓取的状态很累,但抓取本身没有什么“错”。它本就是一个刹那的动作和刹那的想法。

而自己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是逼迫自己去抓取,总是在抓取中寻求价值感、满足感和安全感,总是把能量消耗在抓取更好的事物上,而忘记在当下中安住。所谓的快感只在抓住的那一刹那,而对于得到的一种迫切的追逐,却成为一种常态。

总是抓取的背后,仍然是难以面对如黑洞般如影随形的匮乏感。

写到这里,心里产生一种沉着感。

写字好与不好,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满足,也与此有关。

如果我绞尽脑汁去拼凑字句,为了一篇好文章而费劲心力,那么我很快就感到厌烦,这种写字的状态就是一种在努力抓取的状态。

因为心中浮现,而有了想要表达的冲动,如同顺流而下,文字倾泻笔端,这是一种顺应的状态,这种写字的过程更容易让自己满足和快乐。

表象上,同样是创造,一种只是为了取悦别人流于形式,而另一种却是真正的来源于真实自我的显化,一种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文字的创造。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抓取还是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