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第三讲 中外丝绸之路研究之学术史

一、张骞出使西域
《魏书释老志》中国第一部佛教历史的书籍中提到,佛教最早是从张謇出使西域开始。
但历史书上说 中国佛教从东汉明帝——白马寺开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原因:北魏时期发生的佛道之争与灭佛运动,佛教也要求生存,因此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赋予汉武帝。因此在魏书释老志中有转变。


敦煌壁画中这样一幅画(323窟),关于张骞图像的考古的材料,只有这张图,虽然这也许是虚假的历史,但在唐代的时候,人们就是这么画的。323窟是律宗(道宣)
唐代的复古思潮。

1、三国曹魏时期太守仓慈在敦煌对胡人贸易的有效管理和灵活的胡汉政策。
敦煌是文化上的一个临界点。
敦煌写本P3636、《三国志》卷16《仓慈传》记:


2、隋炀帝西巡与丝路的兴盛
穆天子——天山——昆仑山(只是传说)
隋炀帝是真实去西巡了
书写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诗
3、唐代的开放性,国际性与丝路交通
(1).李唐政权的胡文华背景
(2)、唐太宗时期以唐帝国为中心得东亚唐文华圈,天可汗系统的北方民族文化圈形成。
(3).唐代在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唐,吐蕃、突厥、大食
河西实际上是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融。
(李世民母亲是鲜卑人,李唐皇室乱伦现状、李唐王朝对胡服胡风偏爱,太子李承乾的行为,昭陵六骏的突厥风俗、李世民打天下用的蕃兵蕃将、唐代的胡风)尉迟敬德是于阗人。
胡人在中原职业是五花马门,主要是雇佣军和手工业者。


小结:通过对丝路历史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到丝路的开启、发展、兴盛与辉煌,是和中古时期中原王朝对丝路的政治外交需求密切相关的,丝路的发展轨迹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是和中原你王朝重大的政治外交政策、国家战略需求活王朝本身的国际政治关系相关联的。这或许可以人文是丝路作为商业、文化、宗教、艺术文明通道表象下的政治外交内涵。
二、国家军事外交背景下得丝路交通
1.汉武帝倾国家之马,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获得汗血宝马,天马西来。
西域宝马渊源不断输入内地,成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加强了战斗力。
杨师道《咏马》
2、唐太宗贞观14年对高昌国的战争



莫高窟第220窟记载长安上元日歌舞盛况



3、天宝十年(751)唐与大食的坦罗斯之役
这场战役的意义

本章小结:
几次中原王朝在丝路沿线距离国土4000里甚至上万里的远距离战争,战争本身有胜负,但是能看到战争对丝路物质文化交流的推动,还能看出中农鼓士气中原王朝在死路上强大的军事外交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带一路第三讲 中外丝绸之路研究之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