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时间03|第一章 公文用典二三事(3)


上一节讨论到用典的第三个原则:用典不离语境。如果说前两个原则分别讨论的是“该不该用典”和“该用什么典”的问题,那么这个原则就是针对“如何用典”的问题了。

“用典不离语境”,那么语境是什么呢?

从字面意义来看,语境就是一种“语言环境”,既包括文章中的上下文,也包括讲话中的前言后语,这是一种“小语境”,体现的是语言交际活动中话语所处的言语环境。

但是,我们这里提到的语境是一种“大语境”,它更多地强调一些非语言因素。这些非语言因素对用典起到了很大的限制性作用,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所有的主客观因素。

这种语境对文章典故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诠释作用。一个典故表达的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简单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

用典的字面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只要弄懂典故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但是,用典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

这段文字出自《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连续运用了四个典故,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避免纵欲之险。



文中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意为“最大的祸害是欲望膨胀而不知道满足,最大的凶险是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本是老子的一则反战的言论,在老子看来,政治家的占有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了一己私欲,发起战争,弄得民不聊生,影响日常的生产活动,老子的反战思想表露无遗。

但是,这则典故用在这篇文章的语境中,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廉洁白律,提醒党员干部谨防“贪欲”之害。显而易见,这则典故的深层含义惟有结合文章针对的话题和场合,才能准确理解。



上面这段文字中还有一句用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语出《论语》,意思是“遇见贤德的人,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遇见德行不好的人,要反省自身,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错误。”

这个典故用在上面这篇文章的语境中,是十分贴切的,按照字面意义理解即可,强调了党员干部要经常地反躬自省,自警自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惟有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但是,这个典故如果出现在下面这篇讲话的语境中,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深意呢?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也涌现了大批少年英雄,他们中不少人的名字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你们学校也有被评为“最美少年”的。另外,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还有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孔子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这段话出自《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更多地是鼓励孩子们心中要有榜样,学习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美好事物,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中,成长自己,养成良好的德追求和修养。其深层含义惟有结合讲话的语境才能准确把握。

前面我们探讨了公文用典的三个原则,那么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平时在公文写作中,该如何学习用典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一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文写作时间03|第一章 公文用典二三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