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

传习录(卷  上)




【三二】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佐藤一斋说:“心外无理,故众理具;心外无事,故万事出。晦庵旧语,点铁成金。”(《传习录栏外书》第三十二页]


[译文]

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在人心之外再无天理,也再无事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释疑:

天地之心,即是吾仁人之心,而吾仁人之心只是个虚灵不昧。虚灵不昧,则众理归一,则本自具足,心即理也,故众理具而万事出,理事圆融,只在吾仁人之心。


“不昧”是不糊涂,“虚”了才灵,“灵”了就不再蒙昧了,就不再混沌了。精神、心只有虚了才灵,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道理。

为什么强调无我,无我才虚灵。儒家的逻辑是尚情无我,只有“无我”了才能够说对话做对事,碰见情况了才灵;要是“有我”就会产生各种错误的判断,就会产生各种蒙昧。


附注:

①虚灵不昧。朱子《大学章句》注“明明德”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太田锦城(《疑问录1,天保二年【一八三一』本,卷上,页十五上)谓“虚灵不昧”之语出《大智度论》。日本注《传习录》者多从之,然未举晶数。查此语又见澄观(约七六0至八三八)《答皇太子问心要》 (《景德传灯录》[《四部丛刊》本」卷三十,页八下).“灵知”“不昧”两辞,又见宗密(七八〇至八四一)《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大藏经》卷四八,页四O四至四〇五)。朱子不满禅语,故加“具众理而万事出”。《朱子语类》卷十四(页四二四)云:”明德者,入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禅家则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以具众理以下之事。”


②朱熹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者也。”(《大学章句》注)


③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见上,第三条评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