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思维模型初探-1-众里寻她千百遍

      说起来有些惭愧,从在上海的浦东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到 开始思考是否有一种模式能让我应对大多数经常遇到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已经相隔7年,这些年现在看来自己读有用的书太晚了,在16年接触到微信熊猫书院的挑战10个月读书40本,坚持下来后,感觉自己思路和视野拓展了很多,后续又跟随熊猫书院读了一些书,也激发了自己持续学习的念头。

     

图片发自App

        因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管理的知识,所以在得到app中又定了宁向东的管理课,说实话一年的课程自己学习的不够深入,感觉只是知道了一些概念,没有深入的学习,因为不够得到大学的录取条件,转而来到了混沌大学,也是听同事的推荐,看了课程后报了研习社,在这中间18年初学习了郭兆凡的实用逻辑训练营,感觉收获良多,ARG的模型很是实用,所以更加强了去寻找学习思维模型的念头。

      混沌大学的研习社是有针对思维模型的训练课程,还有线下分享小组,自己积极的参加了线下小组的讨论,每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观点,打破了自己的思维盲区,就是一个思维头脑风暴,能收获更多。

      记得那天是在联想总部的costa附近,因为感觉距离住的地方不远,就在下班后赶去线下沟通,当次分享一共来了6位同学,各自介绍自己的情况,记得组长是一位有近20年经验QC管理人员,有复员军人,有心理学研究生,有在职学习MBA的程序员,还有一个销售人员,每个人的工作经历不同,对当次分享的“沟通视窗"的理解也不相同。

      因为一段时间都在学习和了解自己的知识不足,所以自然的代入了和别人沟通要学习对方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首先公开自己的象限,别人获取后再也会分享他的象限,这样自己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潜在象限就是大家要一起去探索学习的象限,这样一种沟通学习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视窗模型。

      结果听到其他同学的分享,认为这个是用来分析自我的,例如自己的公开象限,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潜力象限,例如潜力象限是寻找自己还有那些潜能,盲点象限是说有别人知道自己不知的,再联系课程,发现确实自己理解偏了。

      所以在学习中要交流,否则理解错了也不知,要有人带,这也是选择小组学习的关键。

    我接下会分系列来分享下学到的不同模型,以及模型在自己工作学习中的应用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戒学堂]思维模型初探-1-众里寻她千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