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囧妈》:争吵的背后,是亲密关系里爱的表达

最近,无意间刷今日头条时,看到了关于《囧妈》的一些文章,觉得很有感触,于是,打算再看一遍这部电影。

《囧妈》这部电影由徐峥、袁泉、沈腾等主演,讲述的是徐伊万在陷入婚姻的危机情况下,在寻找护照的过程中,无奈阴差阳错地陪母亲坐了6天6夜的火车,前往莫斯科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跟以往表达母爱的方式不同,它将母子两人的相处空间放置在火车上,狭小的空间,将平常生活中母子之间的种种矛盾激化,正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情形,更能引发我们对母爱的反思。

这部电影在刚上映的时候,我就看过一遍,最近再看的时候,带给我的感觉也不一样。看第一遍的时候,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这次再看的时候,我从徐伊万与卢小花、张璐的争吵中,看到了亲密关系中爱的表达。

下面我将从徐伊万和母亲卢小花的争吵、和妻子张璐的争吵中,是如何表达彼此的爱,以及我们在争吵中,体会到爱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去爱,这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 亲情:我想让你活成我想要的样子,以为那样是为你好。

亲情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情感,在这趟开往俄罗斯的火车上,我们看到了徐伊万和母亲卢小花各种争吵。从一开始徐伊万坐上火车,到之后卢小花的各种控制,都让徐伊万的忍耐到了极限。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一边和徐伊万感同身受的同时,一边又被卢小花的母爱感动着。我们早已分不清电影还是现实,不自觉地已经笑着笑着就哭了。

老舍先生说:“有母亲,是幸福的。只要有妈在,我们就有最后的包容和依靠,有妈在,无论多大,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但作为孩子的我们,常常身处幸福之中而不自知,常常把她的照顾,当成打扰,把她的关心,当成唠叨。

正如卢小花在火车上,不停地做各种营养餐给徐伊万,饼干、大白兔奶糖、方便面也是各种询问吃不吃。感觉那时的卢小花,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好吃的都拿来给徐伊万。只要是她能做到的,都会尽力给徐伊万最好的。

她的这种爱不求回报,但却忽略了对方是否需要。

心理治疗师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写道:“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的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在传统的中国式的母子相处模式中,我们发现,卢小花和徐伊万之间,由爱引发的争吵,比接受这份爱更多。

01 争吵一: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你看到的是方式,我看到的是结果。

徐伊万和卢小花之间,本就缺乏沟通,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她内心渴望徐伊万更多的陪伴,而徐伊万想的更多的是逃离。

正如当徐伊万因为护照落在家里,无法去美国,而到火车上找到了卢小花。而徐伊万见到母亲的第一句却是质她:“谁让你坐火车的?”

之后,他们便因为乘坐交通方式的问题争论起来。徐伊万连续两次质问卢小花为什么坐火车,因为他看到的是母亲卢小花,没有乘坐飞机选择了火车,而卢小花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赶上莫斯科的演出。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曾说过: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因为有期待,所以,当期待落空后的失望也就更大。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会给父母许下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承诺,却不曾想父母已经当了真。进而,引发了后来的争吵。

我们总是会在最亲的人面前,毫不伪装自己的情绪,但是,往往忍受我们脾气的是身边最亲的人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不要轻易向父母许诺,因为他们听了会当真;不要轻易指责父母的行为,因为这么做也有他们的理由。


02 争吵二:结婚后的催生,折射出的是母亲的着急与儿子的无奈


《母爱的羁绊》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能完成早期的养育工作,因为她可以控制婴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但是孩子逐渐长大,母亲对她就不再有相应的控制力。


徐伊万要吃多少红烧肉,卢小花也要控制;徐伊万结婚后,生不生孩子,卢小花也要旁敲侧击地催促。因为自己特别喜欢小孩子,想早点抱上孙子,于是,连让徐伊万做试管婴儿也能接受。他不曾想,这些其实无形当中已经给徐伊万造成了压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卢小花式的母亲真的很多。她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子女身上,却不去想这样做对子女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没结婚的时候,会催着子女去相亲;结婚了以后,又催着子女生孩子。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子女好,却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忽略了子女想不想那样去做。我们不能说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能说他们的这种关心过了度。

纪伯伦曾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说: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想法,最后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总会找个出口爆发。

父母表达想法的同时,应该用心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的一个双向互动,才是避免情感错位的最好方式。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够多些理解和耐心,也就能更好地表达彼此的关心和爱。让爱不再是束缚彼此的绳索,而是连接彼此的桥梁。


03 争吵四:由喝粥引发的一场爱的较量

巴尔扎克曾说:“爱情能够,也应该间歇。可是母爱却不会衰退,反倒会随着孩子的需要而与日俱增,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

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需要被照顾。看到卢小花对徐伊万的照顾,我们就可以发现,母亲的这种关心,是细微且无法割舍的。

我们内心的想法正如徐伊万对卢小花说的那样:“我受够了你的教导,我受够了你的强迫症,还有你的疑心病。”这些话在徐伊万心里积压了太久,我想,也只有在和卢小花争吵的时候,才敢大声说出来吧。

也许,这些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让卢小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把她又重新带回来当初的伤心往事。这并非徐伊万的本意,但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们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最好状态就是保持一定的分寸感。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独立人格的尊重。

每个人在心里都渴望一定的自由和私人空间,任何人都不能侵犯。而尊重每个人心里的这份自由,是避免争吵,让我们更好感受到爱的方式。

二、爱情:我想把你变成我心里的那个人,却不曾想最后我们渐行渐远。

钱钟书在《围城》这本书里,写过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这也显示了经营婚姻的不易,我想处在婚姻中的人们,对这句话更能感同身受吧。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爱,而是不知如何去爱;不是没有付出,而是发现有时候就算付出,也难免伤害;不是没有想过挽回,而是知道两个人的心已经渐行渐远。

婚姻里的遗憾莫过于此了,明明还爱着,但却无法挽回,最终不得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我还爱着你,但也只能祝福。

如果徐伊万少一些控制,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那时他和张璐的婚姻,一定会比现在走得更长远。

看着徐伊万和张璐的感情,我们也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当初的那些争吵,是不是也由这些控制引发的呢?

01 台灯——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是爱情里缺乏尊重,才是造成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

《中国式离婚》里有这样一句话:婚姻就是你手里捧着的一堆沙,你抓得越紧,得到的就越少。

当你想要拼命挽留一段婚姻的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也许是方式的失误,也许是羞于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通常一个人抱了必走的心态,另一个人再怎么挽留都是无用的。

徐伊万不希望和张璐离婚,于是,一再拖延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用暖霸的专利权拖延时间,更是在繁忙的工作外,给张璐修好了台灯.但是,一直到走向了离婚这一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其实张璐并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

一个台灯,就暴露出了他们婚姻问题的实质

一直以来,徐伊万拒绝看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张璐,而是习惯性地和那个他幻想出来的妻子交谈。我想,张璐以前也是试过去沟通的,甚至试过去改变,努力成为徐伊万理想中的妻子,但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发现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徐伊万的标准,最后无奈选择了放手。

《玩偶之家》中娜拉说:在我是女儿与妻子之前,我先是一个人。

试图去改造一个人,是我们现在婚姻里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你眼前的这个人,她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情;她也会累、也会无助、也会失望。

每个个体都是完整的,都应该被尊重。

02 以爱为名,用错了方式,只会两败俱伤

在感情里,一味地猜疑,不信任对方是最伤人的武器,而为了挽回对方,所采取的错误方式,是最致命的。

如果当初,张璐没有主动放弃中国市场,没有选择退让,或许,徐伊万不会步步紧逼。如果当初,不是张璐在婚姻里的一味妥协,想要不断努力变成徐伊万理想中的样子,他们或许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在这场博弈当中,张璐是的不断退让,造就了徐伊万的得寸进尺。

正如小说《简·爱》中所说的那样:“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

在婚姻里,如果一个人因为爱选择隐忍、选择去改变,那么,这样的爱情注定不会长久。其实,徐伊万和张璐的婚姻走到了如今的离婚这一步,他们两个都有错。

在中国式的婚姻里,我们普遍习惯了退让和忍耐,以为这样就会让这份婚姻的存在,多一分可能,其实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两个人因缺乏沟通,导致渐行渐远。

我们还习惯嘴上说着爱,但是,实际上做的却是伤人伤己的事情,说的是言不由衷的话语。有时假装无所谓,其实,心里早已气愤不已。这种心与行不一致的爱的表达,终将把两个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03 在感情里,讲道理的方式不对,传达出来的爱也不对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我们曾以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讲道理来解决,但是,到了感情面前,讲道理就成了最大的不讲道理。

而徐伊万明明心里放不下张璐,放不下他们这段感情,但是,他做的一件件事情,却是伤害张璐的表现。

这并非他的本意,只是在种极力想要挽救婚姻,但又不知如何挽救,最后,只能采取最极端的方式。他以为张璐会明白自己心里的想法,但直到这次的争吵,他才发现张璐并不明白。

徐伊万是想要表达他内心对张璐的在乎和爱,但是,却选错了表达的方式。

英国的王尔德曾经说:爱情就是思想的结合,灵魂的结合,心灵的结合。

很显然徐伊万和张璐的爱情,并没有达到这三种结合。一个太讲道理,过于理智;一个太讲感情,过于冲动。

婚姻里,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能彼此心领神会,成为彼此的知心人。有些话,不用说对方就能明白,有些事,不用做就能把爱传达到对方心里。而不是像徐伊万和张璐这样,两个人无法在同一个频道,你做的事我不理解,你想表达的爱,我也不明白。

三、透过争吵,体会到爱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去爱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应该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我们明明可以把这份爱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但是用的方式错了,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就伤人伤己。因为徐伊万采取方式的错误,最后卢小花还未到站,就提前下了火车,遇到了危险;妻子张璐也和他以离婚收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该如何避免争吵,更好地表达爱呢?

辨别气话和真话

在争吵时,我们很容易说出一些气话,而往往这些气话才是最伤人的。

正如徐伊万在和卢小花争吵时,说出要和娜塔莎浪迹天涯,说出他的爸爸是被卢小花气死的。可以想象出听完这些话后的卢小花,是多么难受和气愤。

徐伊万对张璐也是如此。在一次和张璐的争吵中,徐伊万质问张璐是不是和迈克尔好上了,在张璐解释无效后,违心地承认了这件事,而徐伊万也冲动地说了一句:“祝你们俩早生贵子。”这句话的背后,是徐伊万的没有安全感。

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并非本意,很多时候都是情绪使然。很多时候,我们多一分冷静,多一分思考,也就会少了更多的争吵,少了更多的互相伤害。

下一次,当争吵将要发生之前,先让自己冷静10秒钟。那些不经过脑子,就要脱口而出的话,忍一忍再说。

面对对方的争吵时,不要冲动说一些气话,同时也要学会辨别对方的气话和真话。

争吵时,不要问一些猜疑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相反的答案。你听了会生气,别人说的时候也是口是心非。

少说甚至不说,都会让争吵迅速结束。与家人争吵的时候,讲爱比讲理更重要。

反思

每一段争吵的背后,都反映着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如徐伊万和张璐因为台灯问题的争吵,从张璐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直以来,都是徐伊万试图把张璐改造成他心里的妻子,而忽视了张璐的内心感受。

正如邓紫棋在新歌《透明》里唱到的那样:“爱着你,也爱着我,这是一种折磨,这是一种折磨。难道爱着你,就要忘了我?”

因为逐渐在这段感情里迷失了自己,所以,张璐选择了放手,让自己真切地活着。

张璐和徐伊万婚姻的破裂,以及一次次的争吵,也不禁让我们开始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问题所在。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婚姻的破裂或者争吵,是相互之间没有爱情了,还是不能明白对方的想法。显然,张璐和徐伊万之间,彼此有爱情,但是,因为彼此无法达到同频,而最终渐行渐远。

其次,需要去思考哪些是可以避免的。

在剧中,张璐曾对徐伊万说:“我们曾经那么相爱过,年轻时总觉得,爱一个人就是愿意全心付出,后来才发现,有时候就算付出,也难免互相伤害。”而这些伤害其实大都可以避免的。

其实,这些话大可不必说,只需要多一分信任,少一分质疑就好。

最后,明白以后应该如何去做。

哪些话说得太伤人,以后就尽量避免说出来;哪些事情如果损人不利己,以后就避免再去做。

我们要知道争吵不是目的,找到问题关键才是

除此之外,还要多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

正如徐伊万和张璐沟通很少,才会连张璐不喜欢台灯都不知道。又如徐伊万和卢小花缺乏沟通,徐伊万才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原来心里对唱歌有多执着。

争吵后的这些反思,才是让我们更好表达爱的重要一步。

和解

徐伊万在冷静之后,明白了自己对张璐这份爱的压力所在,对张璐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和妻子、母亲和解之后的徐伊万,才真正长大了。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亦是如此。不管最后,我们争吵地有多激烈,到了最后,我们都需要达到和解。

不仅是和家人和解,更是和我们自己和解。

结语:

徐峥曾说:“我发现很多年轻人说过年回家待不了两三天,明明和父母相亲相爱,却羞于表达,总是有很多争执,为此才拍了《囧妈》。”

《囧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争吵的反思,更让我们在徐伊万和妻子、母亲的相处过程中,明白爱的错误表达,也会给彼此造成伤害。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被尊重。保持适当的分寸,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彼此的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看《囧妈》:争吵的背后,是亲密关系里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