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一个讨好型的孩子

图片发自App


今天,一个爸爸带着一个九岁的女孩来访。

爸爸讲述,孩子小时候一直是跟随奶奶生活,但是自己和孩子的妈妈晚上也会和孩子在一起。在孩子六岁的时候,自己和孩子妈妈去外地打工,把孩子留在了奶奶家。直到孩子上三年级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孩子换了新环境后,作业总是拖拉到很晚才完成,而且学习用具总是会找不到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孩子在学校里很大方,有时候经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同学。爸爸感觉孩子有点讨好同学和他人。

那我们来看看孩子讨好型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记得之前听老师讲过一个案例,说一个一岁左右的宝宝,和奶奶在一起看电视,会把遥控器递给奶奶说:奶奶你喜欢看哪个台。这个孩子就是在讨好奶奶。那他为啥讨好奶奶,因为妈妈白天上班,他只能和奶奶在一起,奶奶照顾他一天,到了晚上,妈妈回来的时候,他在和妈妈在一起。那么针对这个孩子,他白天和奶奶在一起,他的头脑里会有很多意识:比如,妈妈去哪了,妈妈是不要我了吗?我是被妈妈抛弃了吗?奶奶会不会也把我扔下不管我,奶奶会一直和我在一起吗?奶奶会向妈妈一样对我好吗?奶奶会不会打我……等等问题。

那这个时候,奶奶坐在那里看电视,孩子把遥控器递给奶奶,就是希望奶奶高兴,那奶奶高兴了,就会对自己好。因为这么多不安全因素,担心和害怕让孩子形成了讨好型性格,从此可能就会伴随孩子长大。而这种性格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种性格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自信等心理。

所以,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要多陪伴孩子,如果实在不能陪伴的情况下,也要想办法和孩子之间保持一种连接,让孩子感受到这种安全和爱。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年龄还不大,还是可以想办法和孩子重新建立一种新的链接。补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心理营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分析:一个讨好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