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前不久,一篇反映当前中小学课外补习的爆文《疯狂的黄庄:超前教育“十字路口”》,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各大媒体和朋友圈被疯狂地传阅。
黄庄,其实全名叫海淀黄庄,只因坐落于帝都高校、高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云集的海淀区中关村,它就可以毫不在意这个又土又渣的名字。
这个地方真正让广大中小学生家长们焦虑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单位,而是遍布其间的补习学校。
为了孩子有个好成绩,将来上个好学校,原本就非富即贵的家长们也要开动三头六臂的本事,让激烈的升学大战更加白热化。
具体有多惨烈,以及这疯狂乱象的背后是什么,可以阅读上述文章。
也许是这篇文章引起的极大反响,惊动了市教委,甚至是教育部,随即北京市针对各大中小学生培训机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顿,不少门店因此暂时停业。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高考、中考这种唯分数论,且一考定终生的考试还在,补习就不会停止,疯狂的黄庄还将继续疯狂。
- 02 -
我们可以从几个特别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
从社会大视野来看,培训班有意义吗?
我觉得没有。
最终,百强中学、985高校还是那么几个,每年招生名额也就那么多,开办再多的培训班,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培训班只不过改变了具体入学的人群,上培训班的学生,考上名校的概率大了很多,而没上培训班的,考进名校就困难了许多。
培训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全国小朋友们的解题能力水涨船高,以后的考试也会越来越难。
可这些难题、怪题能对国家的科研水平产生什么积极作用吗?
那无数家长为了孩子培训烧了那么多钱,无数老师烧了那么多脑细胞给孩子上课、出题,这些都没有意义了?
当然不是。
- 03 -
培训班虽然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升学现状,但可以极大地改变每个孩子的命运。
换言之,培训班对个人的意义非常大。
当年从全国各地以优异成绩考上名校,然后扎根一线城市的每一个学霸们,想必对考试之道了然于心。
中小学教育本来是给孩子打基础,却因为升学的压力,逐步演变成残酷的淘汰战。
为了升学,必须攻克那些难题、怪题,因此解题之道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以致于很多社会公认的文学家、科学家回头去尝试高考卷,却连及格都很困难。
一道难题,如果没有高人教你解决套路,恐怕自己钻研几个小时也摸不到门路。
如果再有一个名师,精心研究数年的高考真题,摸索到一些命题规律,甚至就认识高考命题组的重要人物,那么他指点一道复习备考的方向,可以让学生少花几个月的时间。
- 04 -
我在考研期间,报了一个政治冲刺班。
所谓冲刺,其实就是临近考试,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老师们已经讲完了基础知识,开始要露出看家本领---猜题。
每年考研,哪位名师要是押中了几道关键题,来年必定人气高涨,门庭若市。
当时台上的某大师给我们正讲一道题,一不小心口误,把胡老大的名字念成了江老大的,台下同学们顿时大笑。
大师也跟着尬笑了一声,然后正色道:不要笑,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念错了吗?
因为当年江参加联大,提出了四点,那年政治就考了这题。正好今年胡也在联大了提了几点,所以我估计今年也会考这题。
果不其然,那一年的考研政治,这道题几乎一字未改地挪到了试卷上。我看到这题时,对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名师之于学生,其作用远远不止于押题猜题,他能高屋建瓴地传授一整套学习方法,甚至思维方式,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
为了提升成绩,报个高档次的培训班,聆听名师的教诲,极其必要!
想拜名师,不需要再像武侠小说里那样寻访名山,献上珍宝什么的,只要交钱就行。
这样一来,上培训班就演变成了烧钱大战。
从按年收费到按课时收费,再到VIP课,家里有多少钱,都能轻易花出去。一个上中学的孩子,一年花上二十万补习费,都是相当平常的。
- 05 -
现在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经到了让国民恐慌的地步。
孩子上了985,将来能从事着金融、互联网这种高收入的工作;否则,去读个二本、三本,找个工作艰难度日。
所以,哪个家长敢不对孩子投入血本?
大量的资金流入教育培训市场,去向如何?估计教育企业的股票又要看涨,而参与补习的名师,据传一个暑假的收入足以让普通人听到崩溃。
既然中小学教育已经沦落为烧钱大战,那么将来学霸都会是权贵子弟吗?
也不尽然。
最顶层的人,他们的实力已经强到,不需要孩子再去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甚至不用care文凭。
看看国民老公,前首富公子王思聪,从小就在新加坡上学,大学在英国,根本不屑于国内名校。即使没有王家的实力,一般的富豪也足够给孩子铺好路。
真正用学历文凭碾压底层社会的,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绝大部分中产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左右,这个水平只能说高不成低不就。
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双方一般是高级打工仔,他们的职务和职称不能继承,家里也没有多余的房产,或者其它形式的资产留给孩子。
所以中产子弟跟平民子弟一样,也只有读书一条路。因为对向上发展的向往,和对堕入底层的恐惧,中产子弟们读书会更努力,家庭也更愿意为了教育全军出击。
- 06 -
但总的来说,教育的功利化无疑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甚至这种固化会在我们的下一代延续。
对国家来说,这种分配不均的后果实在难料。
建国七十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因为社会的发展,很多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整个人生都为之执着的东西变得不再重要,比如干部身份、农转非、单位编制。
但有些东西仍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比较户口,大学文凭。
如果只是简单地开展的排查、整顿,这种运动式的措施恐怕连一时的效果也没有。
如果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如果各个学历层次的人将来的工作、收入没有保障,或者差距悬殊,那么升学的恐慌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