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巷”的美说给你听

(公众号ID:小城繁花集)


图片源自网络


巷子,北方称“胡同”,“巷道”、“巷”,词典解释道“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巷子是沟通城市街道与居民区必不可少的要道。“巷”这个词在我们常人眼里,寄予的是对旧时光的追思;在文人墨客眼中,是情感的抒怀,也是城市喧嚣间的“桃花源”。而本文就“巷”文化发展的多角度进行论述。

而我们对“巷子”的浓厚情感,源于四个角度。


图片源自网络



其一,源自我们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洞穴效应”。“洞穴情节的生物学根源很深,而且是动物性质的。”[1]作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原始时期人类便三五成群在洞穴御寒取暖,防止野兽的攻击,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这种动物本能,已经融入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即使我们已然认知,也无法改变。而巷子空间狭窄,反而给我们一种安全感。巷子的宁静,巷子的幽深又在平息我们内心浮躁的同时让我们有一隅庇护所。


图片源自网络



其二,源自街道空间、人的活动与场所精神的关系。[2]人类的活动都来自于一定的空间,而同时也是在一定特定的环境。而许多人的童年时光都是在巷道中浸渍,玩乐起居,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那窄窄的巷道。而后他们穿过巷道,走向了另一片天地。只是当看到“潮湿的青苔,滴答的青石板街,袅袅炊烟”等意象总会想到曾经的旧时光。也许巷道依旧,只是巷中再无一缕炊烟为他而留。父母的叫喊声,孩童的嬉闹声再也听不见了吧。


空间提供给我们的感觉意象必须唤醒使用这一种建筑应该具有的类似功能和形态的情感,这种空间的意象既场所精神。




图片源自网络



其三,源自江南市镇的建筑风格。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市镇生态结构朝着有利于工商业,有利于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大多市镇凭河而建,镇中有河,街道交错,津梁交互,人们在市河两岸修筑了码头,整齐的青石板路将码头和人家、商铺、铺坊连在一起,构成了别有韵致的江南画卷。[3]江南多烟雨,而寂寥中的青石板路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美景。青石板路的尽头,充满了神秘感,烟雨气中或许还有一位如丁香般忧郁的姑娘。


图片源自网络



其四,源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诗画渲染。自陶渊明那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我们便初能体会巷的“静”,正如陶渊明能在人境也不闻车马喧的高雅精神境界。“蝉噪巷欲静”昏昏午后,巷中阳光正好,唯有蝉鸣与微微和风拂叶,此“静”乃是自然与心灵合一的静,是一种源自心底的静。这是暖色调的巷道。而冷色调的巷道亦有韵致,“乌衣巷口夕阳斜”,曾经荣华富贵皆为尘土,而现在夕阳西下,巷道清冷寂寥,与过往相比今夕何夕。“巷”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现代诗人戴望舒将狭窄潮湿的雨巷与如丁香一般忧郁的姑娘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此读过此诗之人,自阴雨时节徜徉雨巷中,总会似有意似无意寻找那丁香姑娘吧。

人性中的矛盾总是不相适应却又能够和谐共处。我们爱开阔宽广的空间,也爱又深又窄的小巷。[4]只是大多时候我们只愿巷外山河依旧,巷内时光如故。若此,我愿带一蓑烟雨,再踏上那青石板街,轻叩那铜绿爬满的门环,我知道,门后,有一缕炊烟归我,有一群玩伴陪我,有一位姑娘,撑伞在风雨桥上等我。

参考文献

[1].赵鑫珊.我的巷子情节[J]

[2].刘超然,刘钟文.浅析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2014:51

[3].乔志强.江南市镇原生型城市化及其近代际遇[J],山西大学学报,1994:2

[4].同[1].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把“巷”的美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