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生命内在模式(二)

重塑心灵——重建生命内在模式(二)


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自己的人生困境,可是,有时候我们是不自知的,有时候是很清楚的知道的,这其实就是属于潜意识和意识层面的认知。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些困境呢?

2019年10月19日,段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使用相应的评估表进行测评。我们以为的那些困境是属于别人的,到课程结束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困境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沉睡。

     有父母爱爱家庭,是不是就不存在人生的困境了呢?不是的。一个同学的评分量表下来后,属于童年的那些困境都一一展示了出来。

          有个同学小时候目睹父母时常的吵架,担心父母的婚姻不继,自己会变成没人要的孤儿,所以在父母吵架的时候从内心滋生出来的那份被人离弃的感觉特别强烈。实际上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因为生在农村,与城镇上的孩子相处一个教室,没有优越感,有的是自卑,这种自卑感会产生一系列的保护性行为,比如想通过学习成绩上的提升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比如跟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可是终究存在一些隔阂而产生了无法信任和伤害受虐的感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哪怕是一根针都是宝贝,所以,内心中总是有想拥有很多物质,可是又无法很好的安放那些来到自己身边的物质,家里面到处都堆着物品,而有些物品甚至很少去使用,只是在心中有那种拥有的感觉,就会觉得心安,这种脆弱不安来自母亲的童年,而母亲又在生活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自己的女儿。在分享的时候,同学说她那时候最疯狂的梦就是等自己有了一万元就要存到银行,把利息拿来作为父母的养老金。时间过去了多年,一万元也不再是不可实现的梦想了,父母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养老金,而那份获得感还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弥补和调整。举个例子说明,有个广告说“我贵,所以我配”这个广告语言下之意就是,要学会去拿到自己想要的,并且能在生活中使用和提升生活的品质,而不是数量上的庞大。有些人买了很多相类似的物品,可是由于质量问题,基本上属于一次性用品。而在进行家里物品的断舍离的时候,经常会先把那些昂贵的物品一下子给放弃了,而那些很久都不用的物品却留着,一方面是有“不配获得感”,一方面是“疯狂的拥有感”(万一有用呢?!)。

        另一个同学的童年也是属于过度依赖型。属于那种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在遇到需要独自面对的事情的时候,经常得咨询自己的父母。等到了有自己的家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来自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在心理还属于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父母亲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而不是自己应该怎么去说怎么去做。相爱容易相处难大概就可以追溯到这样的原因和场景。后来,这位同学调整了好几年,才慢慢的走出不被父母干涉的生活,在小家庭中有了属于自己飞发言权和自己的主张。

         有一个同学说,自己有两个哥哥,自己属于最小的那一个。小的时候,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哥哥们都会给她,如果哥哥们不给,她就哭哭啼啼的告状,最后还是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按理说,这样的满足感应该感到人生充盈,可是事实上是,她经常陷于强烈的被剥夺感之中。感觉没有人呵护自己,感觉自己被孤立,感觉自己不被同事和家人理解,感觉自己很卑微,说话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大声说话的时候都没有,对着所有的人都是讨好的,生怕自己被人疏离孤立。好像自己属于一些场域,又好像自己哪里都不属于。始终游走在孤单与想要被人理解或者同理心的边缘。

        有的同学说,原来自己还有对自己超高标准的要求呢?追根索源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她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父亲是学校的校长。有一次考试,由于没有看到一道大比分的题目,没有做这道题而导致全年级的第一名一下子滑到了第N名次。开始,她还很开心的走到父亲办公室说这件事,结果父亲很愤怒的把卷子撕掉,扔到她的脸上让她滚。从此后,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校第一的位置,后来很顺利的靠近了211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有了自己的家。为了能够留在自己的母校,因为必须要有博士文凭,所以,又开始了考博的艰辛历程。因为要兼顾是否要孩子和是否一定要考博这两件事,与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以离婚和考博成为了她的人生目标。后来,父亲身体不好,自己又要上班、考博、照顾父亲,把自己陷入了非常困顿的境地,不仅抑郁而且有了对生命的绝望之感。在对困境的追溯中,她看到,自己其实一直都是父亲的好孩子的潜意识的指挥,所以,她的所有努力都是想证明给父亲看——我是如此的优秀孩子——你可以看得到。可是,这样的困境,却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以,当我们看到伤害,并且找到原因,其实就是疗愈。她说,这个疗愈的过程很漫长,尽管时有抑郁,可是自己能够警觉,然后调整自己。当自己全力以赴的想要去获得别人的认可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而真正为自己做的事情真的是少之又少。现在才知道,只有学会先爱自己,先接纳自己,才会有能力和能量去爱护家人和身边的人。

        有个同学说,自己小时候的那些困境又在自己的亲子关系中呈现出来了。自己俨然就是母亲的翻版,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要求特别严,自己的孩子都有些叛逆了。按理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没有那么多的叛逆的。可是,心理学的课程也让她看到那个曾经陷入人生困境的自己,既然能够警觉,那么就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善。所以,段老师说,心灵成长首先是要认识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质,然后使自己的生命状态发生改变。回想她曾经遇到的另外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虽然系统不同,她曾经说过的话还在那个同学耳边响起:你的生命太过憋屈。要学会去绽放生命,要认识自己、敞开自己、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的非凡人生,改变自己整个家族的命运,要实现这些转变,只有一个词“相信”。相信才能改变,才能让自己具有正知正觉。

         既然已经看到人生困境的那些因,就需要以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去相信,去种下一些正知正觉的种子,慢慢的收获属于自己的圆融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建生命内在模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