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再苦,也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最近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火遍了整个网络,一句“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让不少网友深受感动。在文中作者述说了自己如何通过读书取得了人生胜利的果实,其实在我国古代,读书也是人们通往不同阶级的途径。

虽然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人们上升到不同途径的方式,但古代读书的条件可比现代社会差多了。现代学校冬有暖气(仅北方地区),夏有风扇,还有可以室外活动的操场,反观古代读书人,有钱的会前往书院,没钱的只能凿壁偷光了。

在初中课文中,有一篇名为《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该文是明朝文人宋濂赠送给同乡人的一篇文章,其目的就是为了勉励他人勤奋努力。

文中写明了宋濂幼时的贫穷以及求学的艰苦。不仅要借书来抄,还要察言观色,这些都还算好的,等到了冬天,宋濂冒着大雪也要求学。

求学不仅能让古人走出去,还能做官为民,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古人会反复参加科举考试了。

古代读书人不光要面对恶劣的天气,还要面对因为阶级不平等和不被人赏识的境地。古代虽然也有学堂和老师,但纸墨笔砚仍然是一笔大的开销,这也就是大部分古代读书人都是有钱人的原因。

钱和老师算作人为因素的话,那么天气和考场则是外界因素了。古代书生在前往科举考场要经历舟车劳顿,连他们参加考试的考场都是一个三面都是墙壁的小隔间(别称“号舍”)。

在考试时,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只能龟缩在这个小小的隔间里,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在此期间,无论是吃饭还是如厕都不能离开,每个隔间外面还有士兵的把守来阻止他们作弊。

只有三面墙的“号舍”夏热冬冷,还有被蚊虫蛇鼠咬到的危险,不得不说古代考生为了能够考取功名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为之牺牲。

科举考试的试卷也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经纬时政都得懂,还能说出一二分门道,否则死记硬背将知识点都记住了,也于事无补。

从明清开始,八股文变成了科举考试中的写作文体,科举考试的难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少考生从少年考到老都未能取得功名,也难怪范进在自己年老中举后会开心地疯掉。

读书,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从一个阶级前往另外一个阶级的通道,按博士论文《致谢》里的话来说就是“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读书人再苦,也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