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都折射出父母的原因,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文/金鱼茵茵

在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问题的存在,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爱是父母给的,问题也是父母给的。问题的背后都是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问题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家人。

1、理解孩子情绪,化解孩子的焦虑,才能成为好家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总是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给孩子,很少倾听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在生活上我们虚心照料,生怕孩子冷了、饿了、磕磕碰碰了,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

图片发自App


邻居老黎家有个六岁的孙子,是我们那一片出了名的捣蛋孩。老黎生两个儿子吃了不少苦,所以舍不得让孙子吃苦。她叫孙子叫祖宗,每天三餐饭都是追着喂的,孩子有时候说吃饱了不要再吃了,老黎觉得孩子运动量大,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完。她每次最骄傲的就是孩子能吃一大碗饭,有段时间孩子好像不消化,总是吃不了多少饭。这下可把老黎担心坏了,带医院检查了一通回来说孩子吃积食了,平时不要再让他吃撑了。老话讲:“七分饱,三分饥”,是有道理的。网上还有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每次到医院去,很多孩子感冒发烧都是穿多了衣服,运动量大没有及时脱衣服而感冒的,很少有孩子是穿太少衣服冻感冒的。

对待孩子我们不能过多的娇惯,但是合理的情况我们尽可能得满足孩子。

父母的情绪和行为,

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育。

我原来教过一年幼儿园,但凡那些脾气暴躁的孩子,心里都很焦虑,只要有点不顺就爆发。这样的孩子看起来脾气很不好,好像都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平时没有花时间倾听。凌志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女娃,在幼儿园开始过来什么都好,吃饭小便都是自己解决。后来家访才知道,她的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生了弟弟,没办法带两个,所以她还没到年纪就算了幼儿园。她妈妈平时一人带俩,很少有耐心对她,所以她习惯用发火和哭泣来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妈妈才会来处理她的问题。她妈妈说:“以前孩子挺好的,就是弟弟出生之后我也没时间管她,所以脾气大变样”。孩子是多么聪明的人,她只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求关注。后来在幼儿园孩子慢慢也懂的了倾听,因为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带着发火的情绪对她。

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三种反应模式:有些人只是听从自己的直觉去采取行动,有些人会先征求意见再采取行动,还有另外一些人会努力了解情况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养育孩子是一项生命工程,父母常常会面临焦虑和恐惧,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下去。

都说父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这么重要的职业,我们却无须培训就上岗了。有多少父母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却常常觉得孩子无可理喻。

这本书上的每一个例子都折射了家庭父母的问题,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有一对良好情绪的父母,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的焦虑直接会传给孩子。

2、家长的信念,塑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过去我只是觉得孩子的习惯和性格是受家长的影响,只要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她的好性格就好。

家长的信念,

塑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最近看了个电影《银河补习班》,父子俩有段这样的对话。

马皓文拉着儿子在床边坐了下来,他凝视着儿子,郑重地问道:“想过长大以后干什么吗?”
    “考大学啊。妈妈说的,认真学习就是为了考好大学。”
马皓文严肃地摇摇头:“不不,考大学是过程,不是目的。上了大学然后呢?你总得干点儿什么吧?从来没想过?记住,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还有什么意义?世界上好玩的工作很多,挑一个最感兴趣的去想吧,哪怕每天换一个都可以。”

这就是马皓文给予儿子的信念,那就是找到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马皓文本来是个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大桥因为工程问题而倒塌,自己成了替死鬼,做了几年牢出来之后。他凭着自己的对孩子的爱和信念来相信孩子,保护孩子的飞行员梦想。带孩子旷课参加航展,相信孩子只要通过自己脑袋的思考肯定可以改变自己,而不是别人如何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变成什么样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人估计永远也不会知道信念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家长所传递给孩子的信念具有无穷的力量。

记得在很多成功学书里面都看到关于相信的力量,你相信自己可以那就可以。孩子最初的力量源泉都来自家长,家长相信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不断的给他这方面的潜意识,那他就会变成你所成为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坏孩子,那他就会往这方面发展。因为你在孩子的内心里种下了这样的信念,就像最开始马皓文的儿子一样,老师说他是缺根弦,啥也做不好的人。他就一直就这样去想,我就是啥都做不好,最后在爸爸信念的影响下,才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在马飞成长的路上,他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他拾起来,上面有一行字,是拿钢笔郑重而用力地写下的:“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3、通过孩子的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还小,她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确如此,孩子在一定的压力下,不懂得如何释放自己,不知道如何用更多的语言来和大人沟通,表达自己的痛苦。但是只要大人认真观察就会知道,孩子她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的,如果你的孩子最近有什么不对劲或者不舒服,去医院也没检查出来身体有何问题,很可能是正是孩子遭受了某一方面的心理创伤。

本书描述的许多父母都对孩子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最让他们感到惊奇和困惑的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他们从未想过孩子会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隐藏”的焦虑:他们觉得这真是一个新发现。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反应表明许多父母常常会通过言语去教导孩子,而很少会通过问问题去理解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情况的感受。
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孩子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会让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且父母根本就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很快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能得到理解,然后就会变得越来越沮丧。当孩子对自己身体某个部分的功能十分担心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模式。

如何发现孩子深层次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中获得。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有问题,那最关键的就是去解决问题,所以最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检查问题,用最好的药来治理问题。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孩子解释很多时候父母还会打断孩子,觉得他是找借口,或者因为孩子有问题而一味的愧疚和顺从。

书中的例子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孩子画的画,孩子都是用右脑思考的,右脑也是无意识的脑,它表现的就是内心的声音。无意识的东西就是通过画画所形象的表现出来,我们在不理解孩子的时候可以让他把自己所想的画出来。在做这些的时候,我们要放弃家长的主观臆断,而是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才是他内心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的只是倾听和理解,只要情绪得到释放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都是一个心理症结,只要你找到那个破解的开关问题才会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孩子都折射出父母的原因,看见自己,看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