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的一亩向日葵社群分享连载1

#D2栗子晨间阅读#

今天早上在看《自尊》这本书,给大家做一点分享,为避免打扰大家,早上就不艾特所有村民了。

作为大多数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我们长大后常常会吃“批评自我”的苦,尤其是对于“懒/不自律”、“自私”等字眼,足够勾起你曾经父母或者领导对你上千次批评你的回忆和场景。当事情发生时容易不着眼于“事”上,最担忧的莫过于是对自己的“人格攻击”。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一团糟,认为自己总是做不好某类事情,总是很差劲,懒惰得一塌糊涂不可救药……当发生这类情况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苏格拉底式提问,防止自我攻击):

1、 你真的总是一团糟吗?每一件事?从没做对过一件事?(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创意的,从来没有想出一个好点子吗?)

2、 得了B就能说明你一团糟吗?没搞定这个客户就说明你不是个好销售吗?

3、 你有什么证据显示大家都认为你做事一团糟?

这世界没有“应该”二字:你本应得到A,却拿了B,自我批评说自己笨。既然走进婚姻殿堂,就必须白首偕老,一旦离婚批评者就指责自己不会经营。如果被裁员,就叫做失败者。认为孩子应该是第一位的,当有了你晚上出门消遣的想法时,就指责自己自私……

这些批评者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化前期父母植入,父母教你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不道德、危险、招人喜欢、惹人讨厌……等等,每个孩子或者说成年人都或多或少笼罩着禁止手势的阴霾,所有令他们感到内疚和难看的时刻都会有意无意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成长给自尊划出的伤痕。如果早期父母的“禁止手势”相对温和,成年后我们会在为数不多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批评和斥责,但是如果因为犯错而遭受强烈的指责,成年后我们更容易向自己猛烈开火。(不管是为人父母者,还是为人领导者,或者为人子女都可以从中获得思考)

一些指导性建议:

1、 如果有人听到说自己懒、自私、或者像乞丐、神经病、没品位,大多会忘记具体过去遭受批评的场景,但挫败感会久久无法消散。所以,当我们在调侃跟别人聊天,对待孩子教育、同事员工时,尽可能避免“标签”人格化,就行为而指责,而非人格,少说“你总是……”

2、 注意给别人“禁止手势”的频率。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曾观察发现,让谎言成为现实的秘密只是重复到足够次数即可。以前也有人说过,你如果希望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就夸TA什么样,家人、孩子、伴侣也好,同事(老板、下属)、朋友也是。当你说一个人“没创意”“自私”“懒惰”次数达到一定次数以后,TA会真的如你所愿。

3、 关于一致性,在对待他人(小孩、同事or其他)时尽可能一致,如果你不喜欢TA骂脏话,如果你永远坚持如一表明态度,TA就会逐渐放弃使用脏话。如果你你有时置若罔闻,有时大发雷霆,他人也会不知所措,最终让他人感到的是他们做什么问题都不行,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我们的变化多端可能会让别人产生负罪感,让他们觉得他们一直在“犯错”,没有明确的准则,也不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这条建议,不止对于教育孩子,对另一半也好,公司管理也好,都有借鉴意义。

我自己也常常受自我批评之苦,在过去大半年中,看到很多女性问题70%以上来自于不自信和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我也希望获得自我帮助。男生通常会好一些,关注军事、政治、历史、科技、体育较多,女性更喜欢研究心理、关系、情感层面。望男、女村民们各自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栗子的一亩向日葵社群分享连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