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分类学是各科学的基础,神话,也不例外。
对一门学科的整体进行分类,要对其组成部分进行透彻分析后,从中考察出运动和发展的次序,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
对于神话,分类的原则有四:1、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去猜测古人的观念;2、不能静止地考察神话;3、要透过表层分析深层的文化意蕴;4、神话是历史的产物。
中国最早对神话进行分类的,当属茅盾。他将神话分为解释的和唯美的两大类。
略晚的是人类学家林惠祥,他进行过两种分类。一种是融合各种分类标准综合出的八类,即开辟神话(包括洪水神话)、自然神话、神怪神话、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动植物神话、风俗神话、历史神话、英雄或传奇神话。另一种是按内容的十二类:1到3类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4是宇宙起源神话;5到6是神、人类、动物的起源神话;7是变化神话;8到10是冥界、妖怪、英雄与族源等的神话;11到12是社会制度、物质文明与历史事件的神话。
还有,以内容为核心,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的8类分法:1是人的自然化;2是人类的起源;3是人化的自然;4是向自然进攻;5是文化英雄;6是英雄崇拜;7是从圣入凡;8是史诗中的神话与传说。
如此种种分类,可说是众说纷纭。
不过,潜先生认为,她所见到的中国神话分类研究最深入的,还是《中国上古神话》这本书。
2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国当代神话学家刘城淮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他多年研究中国神话的成果,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后来,在此基础上,他还完成了另一本专著《中国上古神话通论》。
作者认为,上古神话是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以描述自然现象为主的神话,如《山海经》;2、新时期的早、中期,如"夸父追日"、"后羿除百害”;3、新时期时代晚期到奴隶社会前期,出现了社会性神话,比如“给女神配上一位男性配偶”。
第一阶段的自然性神话是无知与理想的统一。
第二阶段的自然社会性神话是对自然的征服到对自然的防御。
第三阶段的社会性神话是对社会生活的投射。
按照这三个阶段的神话,书中又进行了细分。比如,自然性神话被分类动物、地理、气象、天文、宇宙五大类,大类里又分若干小类。自然社会性神话被分类生产神话和除害神话。社会性神话最复杂,被分类人类诞生、文化、爱情婚姻、群体关系、阶级斗争五大类。其中人类诞生又被分类图腾神话、神与物结合生人神话、出人神话、造人神话与再生人类神话等等。
总之,该书对神话分类研究的细致和深入,是前所未有的,很有价值。
3
另外,还有一本20多万字的《中国创世神话》,是陶阳和钟秀共同完成的专著,对创世神话专门进行了分类研究。
作者认为,凡是讲万物起源的神话,都是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分为五类:
1、天地形成类,包括巨人开辟说、天神创造说、人体或动物体的化生说与自然生成说;
2、人类起源类,其中有地生(或山洞)、卵生、竹生、动物演化、神造、神生等说法;
3、族源神话类;
4、天象来历类;
5、文化现象起源类。
(比较有意思的,我居然在这里看到了一则关于澳大利亚土著阿兰达部的神话,让我忍不住联想到了那个著名的《阿凡达》。)
4
接下来,我们讲讲一个有趣的学派“太平洋学派”。这一学派,曾经为探索中国上古文化的奥秘,触角都延伸到了南美。在中国,虽然还是 个新课题,但也有不少环太平洋文化的神话比较研究。
萧兵,以古典文学为主战场,以楚辞为主攻对象,在这方面有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书中介绍了萧兵的《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和《楚辞与神话》。
萧兵提出了比较法的三原则:整体对应原则、多重平行原则、细节密合原则,并根据这三原则发现了亚洲与古希腊的“趋同性”。
对三原则的初步实践,在《楚辞与神话》中可见一斑。比如,他考证多日多月神话,几乎将能搜集到的我国各民族关于多日多月的神话资料都做了详尽具体的介绍,最后得出结论,西南方民族15个多日多月神话,12个民族太阳的数目是9,只有瑶族是10,所以“九阳”属于南方少数民族子神话系统。然后,他还研究了世界范围古老民族的多日月神话,如印度婆罗门教的12个太阳神话,沙士态印第安族的10个太阳神话等,发现和中国的多日月神话几乎没什么两样,都是出了个“英雄”把其他太阳射杀了。
另外,他还从各种独立的英雄故事中,挖掘出了他们共有的多重面目。对太阳神世袭的趋同表现,太阳与神鸟的关系,弃子英雄的类型,神话英雄的本质,神话英雄的本质,不死的英雄等等,在该书中,都有深入有趣的描述和分析。
萧兵的比较神话学三原则,是对比较神话学的发展。他的著作资料充足,博采众长,观点独到,尤其在大量材料的提炼、考索和分析上所下的深功夫,更是令人惊叹。
5
都说《山海经》是一本千古奇书,仅三万一千字,却囊括了40国、550山、100多神话人物、400多奇禽神兽。此书原有图画,但古画早已失传,只有简短文字留存于世。这不禁引得古人纷纷著书立说,解读这本奇书。
比如东晋郭璞的《注山海经叙》、东汉刘秀校《山海经》、明代汪崇庆、清代吴任臣,还有当代的袁珂等等。有的注家按自己理解还为经文补了图,但却一直没人对其古图的原始状态进行整理。
直到2001年学者马昌仪的出现。他连续出版了《古本山海经图说》、《全像山海经比较研究》,使《山海经》的整理终于有了一部一部有观赏、收藏、研究价值的古本图及图说。
在七册《全像山海经比较研究》中,她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各种版本山海图比较研究,从失传了的山海图入手,以破解《山海经》的原始叙事。在行文介绍时,她全部为其配置了复制的原画,旁征博引,既有多视角的信息,又始终以神话学为主体,图文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据说,这两部独创性的《山海经》研究专著,是作者退休后埋头钻研,花了八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这种滴水穿石的锥子精神,值得学界尊重。
今天,从分类研究、环太平洋文化、山海图的角度,介绍了几位学者及其著作。
明天,继续从神话和习俗、仙话的关系角度,看看都有哪些有意思的研究。敬请期待。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