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有四个步骤,分别是:专心倾听、简单回应、说出感受、幻想实现。
比如孩子告诉你,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你首先应该放下手机和报纸,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不管孩子说得有多慢、多不准确,都不要打断孩子说的话。孩子觉得你是在认真地倾听他说话,才会有兴趣继续说下去。
孩子告诉你,上课的时候,同桌的笔找不到了,来问他借,这个时候老师看到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他。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你要简单地回应,比如“哦”“嗯”“这样啊”等等,这样的态度是一种理解的信号,会鼓励和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并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说完,接下来你就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老师批评你了,你一定很生气。或者: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你,你一定觉得很丢脸,如果换做我,我也会很生气。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最后,你要引导孩子通过幻想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我简直让他气疯了,我真想把他做成玩具,狠狠地收拾他,让他也忍受痛苦。”这样一来,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问题也就顺利地解决了。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些实际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想法,从而达到疏导情绪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说什么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你的态度。如果你没有真正地和孩子产生共情,那么无论你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只有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好了,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帮助孩子直面感受,摆脱苦恼的四个步骤了,分别是:专心倾听、简单回应、说出感受、幻想实现,那么接下来,我就给你讲一讲今天的第二个重点:用角色扮演法练习这四个步骤。
用角色扮演法练习这四个步骤
这个方法类似于跟孩子玩儿过家家的游戏。你可以扮演孩子,让朋友来扮演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咱们有个成语叫设身处地,只有亲自站在这个立场上,你才能真正理解当事人的感受。
打个比方:今天你要去打疫苗,这个疫苗很疼,离开医院后,你捂着胳膊给父母打电话说:“今天打的这个疫苗可疼死我了。”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对你说:“得了吧,至于吗,不就打个疫苗吗,就跟蚊子啶了一下差不多,你哥哥打针的时候就从来不抱怨,难道人家就不知道疼?人家都能忍受,你就要大惊小怪。”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无论是失望还是伤心,都跟对方分享一下。
接下来,你再和朋友进行一下角色互换,用同样的场景,采取倾听的方式,不管孩子怎样表达他的感受,你都去认真倾听并且接受。比如你可以说“听起来还真疼。”“哦,这么糟糕啊!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无痛疫苗该多好呀!”“你一定希望再也别打针了。”对话结束以后,你们再互相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就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了。
扮演孩子时,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感受被搁置在一边或者被否定时,你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你是因为打针疼而生气,到后来就慢慢变成了生父母的气。这就说明,当一个人的感受被否定时,结局往往就会是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越来越走向敌对。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练习,能够让你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你可以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一旦孩子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而这种改变首先要从家长做起。毕竟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起到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所以,平时多做这种角色互换的练习,在关键时刻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听到这儿,可能你会想:这样倾听孩子,然后顺着孩子说,是不是意味着认可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如果把握不好,确实容易产生这种问题,而且还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负担。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你讲的第三个重点:在倾听孩子的时候,需要避免的三个问题。
在倾听孩子的时候,需要避免的三个问题
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溺爱孩子,那么什么是溺爱呢?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就是溺爱。所以倾听孩子需要避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而应该遵守一定的界限。比如孩子用水彩笔在床单上乱画时,你可以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可是水彩笔不能在床单上画,应该在纸上画。或者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摔娃娃,但是不能摔碟子砸碗,这个界限应该划清楚。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完全重复孩子的话,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比如孩子说:“我再也不喜欢大卫了!”如果你也重复:“你再也不喜欢大卫了!”这时候孩子就会有些不耐烦,认为你根本就没走心,只是在敷衍他。他更希望听到你问:“大卫做了什么事情烦你了?”或者“看起来你真的讨厌他。”这样的话。这样一来,他才会有兴趣继续说下去。
第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反应过度。比如孩子告诉你,“浩然今天跟我开玩笑,把我的作业本抢去了,还从教室的窗户扔出去了。”这时候你如果说:“真是不能原谅!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呢?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太没有责任心了,你一定再也不想见到他了。”这就有点反应过度了。其实孩子可能对朋友的行为的反应并没有那么强烈,只是想吐槽一下,让妈妈能够适当地附和一下,来分担朋友的行为带给他的不快。可是你过度的反应反而给他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他会变得更加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