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与书来一场不散的宴席》

导语: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讲起余生,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作家三毛说的那句话:“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就会有86400秒开始倒计时,等到第二天再醒来,又是一个新的86400秒。

时光不语,却在沉默中带走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事,而我们只能在略有领悟时,好好把握当下的时光。

不知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余生很贵,请勿浪费,余生很贵,请不要用来悔恨。那么余生生到底有多贵呢?如果按人均75岁算,人生不过短短的900个月,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足够了。

如果每过一个月,在一个格子里涂掉,全部人生就在这一张A4纸上……

余生很贵,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看着本上画出的人生格子,我陷入了思考,我弄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人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想到这儿的时候就不自觉的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里的保尔柯察金说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什么事情能够满足这两点呢?我想了想,是读书加。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读书可以兴家。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是通过读书成就美好人生的呢?有凿壁偷光的匡衡,有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有用笔杆子打江山的毛泽东,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无一不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就他们辉煌的一生的。

古语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中国自古便重视读书

孔子“韦编三绝”

孙敬“悬梁刺股”

梁灏(hao)“皓首穷经”

李密“牛角挂书”

车胤(yin)“囊萤夜读”

都是历史上勤学读书的佳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快乐,读史使人明智。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世间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挺多,若论益处都比不过读书。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区别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读书的人可以经历10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这次疫情期间,通过与书的单独相处,结合我人生的过往经历,一切的疑问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带着问题,带着谦虚好学的心读书,收获大不一样。我有些疑问为什么之前读书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原因可能有

第一,读书的时候没有带着疑问去读,没有问题,乱读一通,收获甚微。

第二,没有太多的经历,无法体会书中讲的道理,导致读过当时印象深刻,过后便忘记了。

第三,没有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以前读书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读出来的书自然是平淡无味的。

第四点,没有认真研读经典书籍,也是令我感悟最深的一点,在这个假期中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从《弟子规》开始,《三字经》《孝经》《道德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王阳明心学》《传习录》《曾国藩家书》《保富法》,还读了明朝时期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训》,一本劝善书,明白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忠孝仁义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读的大多是我国经典的书籍,在这些数据当中我感觉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古人圣贤的智慧。

所以我觉得读书应该读经典书籍,他们是经由无数智者检验修正过的。当真正进入了读书的状态,便会真真切切的体会到那句话:越读书,越是感到自己的浅薄无知。

读历史使人明智,读地理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周密,读政治使人深刻,读诗词使人庄重,读法学使人善辩。

读书,是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

二,越读书,越谦卑。

这不仅仅是从书中读来的,也是经过我自身的观察与实践得来的。通过读史,在各个名人生平中看出了每一位通过读书注重自身修养的人最终都善始善终,子孙也多福。

王阳明爱读书,他37岁,被贬到贵阳龙场,这个地方的人很野蛮,没有接受什么教化,他想应该教这些野人读读书,可是来的路上被宦官陷害,遭遇刺杀,随身行李都丢了,哪有书呢?!于是自己默写把他读过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他想教野人们读易经,他就把整部易经写出来。当然,王阳明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借读书发现我们自己的本心,读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家心体,致良知,做善人。

曾国藩曾经也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这一点我在父亲身上看到了改变。父亲在多年前只知工作没有学习的时候,虽然他为人谦和,但在我们的心中他算是一个好父亲,却算不上是伟大的父亲,心中虽有感动,却无敬畏。而当他在几几年开始学习演讲时,他的气质有了一丝丝的改变,便的大胆而热情了。记得在他学习演讲一年后的某一天,他和我的史保国大大组织了一次衡水湖的游湖活动,召集了衡水很多品牌创始人和店长,开始了游园活动,步行到达了一片长有小树形成小树林子的基地,作为主办方,要为大家讲解一下本次活动举办的价值和意义,当他接过麦克风开口问好的第一句话我便被吸引了,声音何时变得这样浑厚磁性好听有穿透力的?!我忍住吃惊,耐心的听完他讲的每一句话,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着人的心弦。我清楚的记得那一次的感受,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从那一刻开始变成了从颜控变成了声控,这都源自于父亲平时每日五更起床朗诵的长久坚持啊,从那以后,我也在坚持跟上父亲的步伐,练习朗诵,背诵古诗文,感受到自己的心境也慢慢变的开阔起来。

插一个题外话,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背那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呢?我想通过我的体会告诉大家,是的,背古诗没有什么用,它不会给你带来财富,不会给你带来盛名,但是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

读杜甫的诗,我们了解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富贵人家萦绕着酒肉香气,贫贱百姓却饿死路旁,不同阶级不同命啊。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战乱中的分离,一别极有可能就是永别,如何让人不伤心。

读白居易的诗,我们从另一面了解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突然为这两个人感到悲伤,这是一段颠覆了整个国家都未能成全的爱情。也许不是皇帝沉迷美色,也许不是贵妃美色误国,只是他们的爱情恰巧碰上了“安史之乱”,就一败涂地,只落得个“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所有在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等你突然见到思念已久的人,你就会明白:

“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了。

听着窗外雨打梧桐声,你是否会想起李清照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朋友失约不要再失望了,看看人家: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很多诗句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那时你突然发现,原来再没有别的话比这句诗更能表达此刻心情。许多东西记下来,就会在心里生根,虽然当时不一定懂,但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明白的。

我们回到读书上来,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时间的检验,这句话是真的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气质自然就变了,许多时候你以为读过的很多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并且随时都可以用到能用的地方。它们虽然不能立马帮你解决问题,但能够增长你的见识,让你的谈吐更有节。那么无法让你变得更漂亮,但能够给你增加一抹书卷气,令你的气质更出众。

父亲通过读书不仅声音变的好听,经过这个春天长时间的相处,发现父亲也越来越有书卷气,在他那个年纪的,他的皮肤没有用任何保养品,还如此光滑细腻,读书果真养心,还养身。心态好了,容貌自然就好了。^0^~

通过每天日复一日坚持不断的读书,真真切切感受到父亲的心胸和格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有一次在家中我和弟弟发生了矛盾,我在弟弟的房间,我们两个吵的有些大声,其实并没有因为多大的事情,也觉得吵架并不能解决问题,过了一会我心情就平复下来了,父亲在房间里也听到了,他过了一会才来找我,问:刚才你和你弟弟吵架了?我说:嗯,是。他说:你弟弟我之前和他发过火,打过他两次,第一次因为他不尊重你妈妈,第二次,因为他不尊重你,之前不尊重我的事情我可以接受,不尊重你们我接受不了。现在他做什么我都能接受,我不会和吵他,不会打他,我会从我内心中修正自己,是我做的不够好,孩子才有这样的行为,在孩子小时候没有给予太多的陪伴,现在孩子耍点小脾气是应该的,是父亲对不住你们。

我听了父亲的感言,心里又感动,又震惊,父亲开始变的我看不到的高大了,身上虽更多的是宽容,却让人感到敬畏。

虽然父亲没有批评我,我也明白了他的深意,吵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是伤害自己,你身边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是因为你自己还不够好,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这个春天中,父亲不止一次让我感受到他的变化,有次母亲生气,他主动来和我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在我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骨子很高傲的人,主动请教探讨好像是不可能的事,可是真的发生了,确实改变了。气质变得迷人,思想变的深邃,言语变得谦和,不仅改变了他自己,也影响了我。

三,读书,不仅是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家族走向兴旺的起点。读书可以兴家。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的书房里题写着一幅对联:世间数百年来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传家,不止十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非常公平的路,不计较天赋和出身,只看中努力和付出。曾国藩天资不高,出生耕读之家,家中世代务农,从一个乡下笨小子一跃成为进士,翰林,他正是通过读书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成为一品大员后,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道:“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远在京中做客,曾国藩总不忘写信回家,督促几位弟弟和子侄们读书,正因为如此,曾家百余年间人才辈出。

这里可以看出读书可以兴家,但是它这里面也隐含着一个隐秘的要素,那就是坚持读书。读书需要坚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想提升自己,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读书,想要读好书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读书。读书,是储备灵感的一个过程,而灵感不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灵感是把1变成l,它真的需要有东西撞到你,让你在那一瞬间开了窍,书本身就是创意的集合,读书能让你看到很多,让你储备灵感。就像今天早上我读曾广贤文的时候,一早上的时间,我看了这本书的1/3,今天早上就看到老师发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任正非对未来趋势的看法:未来的商业关系不再是靠有形的产品去链接,而是无形的文化。因为物质它已经发展到每个人都能满足的阶段,下一阶段便是寻求精神的满足。这就让我想到了早上看曾国贤文里面的一句话:物极必反,器满则倾。世间的万事万物它终归是要平衡的,一个事物走向了顶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面临改变的时候。没有事物能够一成不变,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不管你多么有钱,不管你多么有势若是不以德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收获,终有一日也会走向崩塌。

讲到物极必反,器满则倾,联系今天讲的主题,又想到了阳明先生说过一句话: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知和行也是要合一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在求知的过程,我们吸收到的知识是要通过行动实践,再来转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会如此的宝贵,如此的印象深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事情我们没有知(了解)不行,没有行动也不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都在告诉我们知和行密不可分,也正如那句格言所说:实践出真知。也如泰戈尔所说:你读过得书,走过的路,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所以读书看似不经意,但却是储存灵感的过程。所以,读书重在坚持,贵在坚持的执行,古人讲勤学勤学,勤学是坚持勤奋的读书。

总结一下读书的好处:

1.读书帮助我明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

2.读书养才气,变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让我们收获良好的品质,宽容的气质,美丽的容颜,滋益身心,开启更加积极的进取人生。

3.读书还可以兴家,读书传家,不止十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我的父亲在读书的路上一直坚持,不仅改变的气质,提升了思想,还影响了我,让我深深认识到读书真的可以兴家。读书可以兴家也充分表明了读书的气质是可以感染到身边的人的。父亲坚持和读书的两种品行都是从一位明师那里学到的。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侯宝成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他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读书加实践的同时,如果还迷茫的话,不如找一位名师指路,我的父亲就遇到了树宏老师,人生的四大幸福的事:读好书,交好友,上好课,拜明师。我的父亲都经历了,因为他经历了,因为他认可了,所以他成长了。我特别为有一位这样的父亲骄傲。

侯宝成老师后面说的还有这样四句话句话: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自己开悟不如马上上路,马上上路不如坚持如故。遇到名师的指点后,也需要自己从内心里去改变。明白了就要马上去行动,这便是知行合一。行动的路上还要保持自己的初心不变,这便是人生成长的最佳状态。

读书的好处太多太多,一起行动走进书中来吧。

都说青春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我们可以把青春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与这场宴席一直延续下去。余生可以与书来一场不散的宴席,读书是一生的修行。

最后引用清朝张潮语的话做一下总结: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

为所得之深浅耳

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余生与书来一场不散的宴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生与书来一场不散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