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月亮与六便士》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37天。


今天分享《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知名度似乎已经不需要再用奖项和销量来说明了。它是文艺青年的必读书目,也是奋斗打拼的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这本书的作者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曾经一步大家亲切地喊他“毛姆大叔”。他的作品引发了众人阅读外国文学的狂潮。毛姆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可是他自己的故事比他讲的任何一个故事都要精彩。

毛姆生于1874年,他的父亲是声明显赫的律师,是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半官方法律顾问。毛姆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但他的三个哥哥都留在英国读书。所以毛姆从出生就过上了被娇纵、被溺爱的独子生活,他的童年异常快乐。然而八岁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这成了他一生的痛,直到垂垂老矣,他都难以释怀。

然而祸不单行两年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毛姆成了孤儿,他被英国的牧师叔叔收养,幸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为缺少爱,毛姆变得孤僻,自卑,甚至患上了口吃的毛病。要知道,以前小毛姆可是在众人面前,给父母带来荣耀的朗诵和背诵高手。

不久,叔叔就把毛姆送到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寄宿,在那里,毛姆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与奚落。幸好有书籍为伴,书成了他的避难所。6年后,毛姆考进了德国海德堡大学,但在德国待了一年多,他又重新回到了英国攻读医学。

虽然他对医学兴趣不大,但毕业时毛姆还是同时拿到了内外两科的行医执照,还有妇产科医师提供的职位。但他毕竟喜欢的是文学,除了日常课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写作,他精通多国语言,阅读量更是惊人。天文地理,宗教哲学小说散文,无不涉猎。他可以短时间内通读莎士比亚,易卜生、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等等诸多名家的经典作品,并抄写熟记部分内容。

他特别崇拜莫泊桑,他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就有莫泊桑的影子。这部书收获了大量的关注。他决定弃医从文,但这本书只给毛姆赚到了20英镑的版税。于是他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他可以在八个月内写完一本游记,四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最终使他名利双收的也不是小说,而是戏剧。

历经无数挫折后,他的喜剧《弗雷德里克夫人》被搬上了舞台,毛姆一夜成名,被冠以英格兰剧作家的称号,写作终于让他功成名就。当然,毛姆的毒舌功力仍然雄厚。毛姆喜欢将他的身边人写进书里,他的叔叔、婶婶、哥哥,他的情人都能在书里找到影子。就连伟大的丘吉尔都和他签订君子协议。如果你保证永远不取笑我,我也保证永远不取笑你。

当然,这只是作家的故事,毛姆的生命里有两次世界大战,他又怎么愿意错过呢。第一次世界大战,毛姆申请做了一名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每天抬着担架,穿梭在炮火连天的战场,每天与伤兵、死尸为伍。后来他受雇于英国情报局,当起了间谍,还成了一群职业间谍的头目。跑到俄国去游说人家的总理,这段经历换来的就是《英国特工阿申登》。虽然作为小说并不出色,但是却被英国军情处当作了工作手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毛姆又当起了英国的宣传员,四处演讲,写文章,上广播节目,接受访谈。目的只有一个,帮英国拉同盟。战争结束了,毛姆的故事又续写到了慈善。他设立了“毛姆文学奖”,资助文学创作者旅行,还为国家大剧院筹建出钱出力。

1951年,他一次性捐出了80幅藏画,虽然在母校过得并不开心,但毛姆还为母校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捐款建图书馆,修网球场,盖楼等等,并要求死后要葬在这里。功成名就的毛姆还经常去给叔叔婶婶扫墓,晚年的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团骑士”称号。甚至在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他也成为皇家文学会的成员。在毛姆八十岁生日的时候,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

毛姆是个有钱人,有钱了干什么?旅行对吧?毛姆喜欢旅行,不过我们旅行花钱,人家毛姆旅行挣钱。当然不是说他当导游,而是他会在旅行当中找灵感,积累素材,每到一个地方至少写一本书,有时候写个三五本都不成问题。

1919年,毛姆来到中国,就写出了三个作品,《苏伊士之东》《面纱》《在中国的屏风上》,他对中国很有好感,还说北京是世界上安度余生最惬意的城市之一。毛姆与怪杰辜鸿铭交谈印象深刻,当然也少不了要出现在他的书里面。

不过,最著名的旅行还是1916年,他去了法国玻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据说15年前身患病毒的高更就死在这里。高更为了感谢当时照顾他的一个农民,在三扇玻璃门上画了画。毛姆花了200法郎买下了唯一一扇保存完好的玻璃门,现在高更的画价值几亿美元。这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由来。

一个不惑之年的男人思特里克兰德,不明缘由突然抛妻弃子,放弃现有的优越生活,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学画的故事。我们也许认为它是一个凡人追梦圆梦的故事。事实上,它远比这种简单的励志故事更加深刻。

他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必须画画,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画画就是主人公的天命,他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异常辛苦,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找寻一个不可能到达的幻境,他千辛万苦跋涉漂泊,一直在寻找能表达内心“原始力量”的艺术技巧,他的执着异于常人,所以他承受的痛苦也同样是普通人的N次方。

他过着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而身体物质上只停留在生存状态就满足了,长达六个月的时间,每天仅靠一块面包和一瓶牛奶就能够活下去。所有的钱都用来买画布和颜料。主人公完全不在乎自己活得好不好,他活着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画画,而画画只管自己画,从不拿给别人看,也从不推销自己的画,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似乎他对自己充满信念。笃定有一种境界是一定能达到的。

他完全第忽视其他人的看法。他说,“假如你不在意一个人的看法,那一群人的看法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不为出名,不为牟利,只是想把内心深处潜藏的如同宇宙开篇时的“原始的力量”描绘出来,让自己的灵魂从寻觅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主人公心里的“原始的力量”是否存在呢?

毛姆创造了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戴尔克,这个人是一个重要的滑稽人物。他对主人公无条件地好,好得吓人,而对方对他的示好并不领情。总是不断地刻薄戴尔克,弄地他气冲冲的离开了,发誓再也不同他谈话了。

可文中却说,但是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却又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位肥胖的荷兰人,身不由己地被它吸引着,最终还是跑了回来,尽管他清楚,迎接他的将是他非常害怕的当头一棒。

从这段描述当中,我们能看到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对于凡人的致命诱惑。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也是原始的力量吧。每个天才在发迹前一定会遇到伯乐,而平凡的戴尔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思特里克兰德的贵人。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思特里克兰德时,只有戴尔克坚信他是天才。

戴尔克将思特里克兰德于莫奈相提并论,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终将成为大家的天才。在戴尔克的观念里,他认为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对这些人必须非常容忍,非常耐心才行。

所以戴尔克纵容思特里克兰德的无礼,原谅他对自己做出的伤害,毫无保留地为他的发迹倾尽全力,在他病重将死之际,戴尔克恳求妻子把他接到家里照顾,他放下全部工作,整天服侍他。不仅如此,他还在仅够维持家庭生活的收入时,抽出一大笔钱购买时令已过,价格钱昂贵的美味,想方设法叫思特里克兰德多吃一点。

无论思特里克兰德对他多没礼貌,他也从不动火。如果对方只是郁闷懊丧,他就假装看不到。如果对方顶撞他,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当思特里克兰德的身体好了一点,情绪好起来,嘲笑他几句开开心。戴尔克就做出一些滑稽的举动来,故意给对方更多讥笑的机会。

对此种种,戴尔克是发自肺腑感到高兴,而不是委屈,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这是戴尔克身上的标签。他对思特里克兰德的付出,远远超过了善良的范畴,我们会更加地感到疑惑。为什么大家都不看好的人,戴尔克却偏偏认定是天才呢。

其实,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的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美”来形容,当他们面对面地遇到真正的美时,反而认不出它来了。

所以一般人会根据一个人的市场,或世俗价值而决定这个人是不是天才,人们会觉得思特里克兰德零基础,没卖出过一幅画,于是就认定他不能成功,是个庸才,而戴尔克虽然是一个蹩脚的画家,但却是个了不起的评论家,只有他能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去发现美,发现天才。但是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永远是人们面对的一个主题。

这是每一代人在特定的年纪都会困惑的问题。学者朱大可认为,“我们这一生就是在月亮与六便士来回摇摆”。而在这本书里,主人公前半生享受了尘世的幸福,儿女双全,家庭幸福,工作体面而稳定,是世俗幸福家庭的模板,而后半生追逐梦想,充满热血和渴望,像不谙世事的孩童一样纯粹,又像聪慧睿智的老人一般通透。

他一个人过完了六便士和月亮的两种人生。所以朱大可先生认为毛姆找到了这个平衡点。那芸芸众生的我们,如果忽然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又是否会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义无反顾呢。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月亮,也不是所有人在看到月亮后,会选择放弃六便士去追寻月亮,就像书里的另外一个人阿拉伯罕,他在外科手术界是个天才,可他放弃了铁饭碗,放弃了晋升,在旅行当中见到亚历山大港,就忍不住留下来落户。相比当个年薪一万英镑的名医,他更愿意当个更有社会价值的检疫员,而因为阿拉伯罕的优秀,一直是“千年老二”的卡尔米凯尔,不但趁机接替了他的位置,还贬低、蔑视阿拉伯罕的选择。

对此,毛姆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很怀疑,阿拉伯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这是书里关于月亮与六便士讨论最精彩的段落了。月亮就是我们最想做的事,可以是形而上的艺术创作,也可以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选择和慈善。六便士未必就是世俗的小生活,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份高大上的职业,充满诱惑力的前景。

有时候一个人的六便士恰好是另外一个人的月亮,差别仅仅在是不是你想做的事。这也是大朋友们在陪小朋友们读这本书时,帮他体味、领会的观念。另外,本书的主人公原型,来自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大朋友也可以向孩子普及印象画派,以及大师高更,还可以搜索一些名画图片,在阅读当中,文学、绘画两种艺术双补,也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1037】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