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学数学,鸡兔同笼一起来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让学生们将纸上的题目变成头脑中形象生动的画面,让思维可视化,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王志江老师的《玩游戏,学数学》带给我的初中数学课堂冲击波让我也把游戏玩了起来。本周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
一、学生已有概念具有的发展水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新旧知识阅历之间的双向的相互矛盾过程。教育者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阅历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领学生从原有的知识阅历中,长出新的知识阅历。”《从算式到方程》的学习便是如此。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题小学怎么做?下面是较为简单的计算方式。
学生有的使用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2 × 35 = 70 (条),鸡脚比总脚数少:94 - 70 = 24 (只),兔子比鸡多的脚数:4 - 2 = 2(只,)兔子的只数:24 ÷ 2 = 12 (只),鸡的只数:35 - 12 = 23(只)
一个孩子使用假设法,我马上启发其他学生类比上面的方法假设全是兔子进行计算。
2.假设全是兔子:4 × 35 = 140(只),兔子脚比总数多:140 - 94 = 46(只),兔子比鸡多的脚数:4 - 2 = 2(只),那么鸡的只数:46 ÷ 2 = 23(只),兔子的只数:35 - 23 = 12(只)
二、我的游戏方法:假设小兔很有素质,我一吹哨子,小兔马上坐在地上,伸出前两个脚,那么35个头就有70只脚,94 - 70 = 24,多出来的24只脚就是小兔每只小兔的两只脚,24 ÷ 2 = 12共有12只小兔。鸡的只数:35 - 12 = 23(只)这个算法和第一个假设法很相似,但是我把题意一改学生兴趣大增,难题迎刃而解。
三、看看古代人的智慧:
对这一问题,《孙子算经》给出了简捷而又巧妙的解法∶"上置头,下置足. 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此处除意为减)
即先设金鸡独立,玉兔双腿(即"半其足"),这时共有腿数为∶94 ÷2=47.在这 47 条腿数中,每数一条腿应该有一只鸡,而每数两条腿才有一只兔,也就是说,鸡的头足数相等,而每只兔的头数却比足数少一,所以兔数为:47-35 = 12,鸡数为:35-12 = 23.这是古人的“半足法”
四、方程思维
随着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让很多难算的题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了,那就是方程,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决这道数学题。
(1)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设x为鸡数,则(35-x)为兔数,
x+ (35-x)= 94
可解得

(2)A 为鸡只数,B 为兔只数,则
A + B = 35
2A +4B =94
可解得
通过“为什么要学”(方程在数学及生活各个领域中都占主要地位)—“怎样学”(通过类比算术法与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异同,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联结,经过同化和顺应,扩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形成网络化,既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有形过程,又受到无形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和数学方法(由简到难、类比法)的陶熏,使方程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条明线和“方程从那里来”(因生活的需要,从算式中演变过来)—“到哪里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条暗线,一明一暗,帮助学生认识算式与方程息息相关,算式可以进化成方程,方程中含有算式,从算式走向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小学很费劲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初中一个方程或者是一个方程组,瞬间让数学题简单可视化。
方程表达的更简单,直接。算式需要巧妙的思维,它只是方程的一部分。
很多小数学问题你用方程可以很简单的表达,但是要用小学的算式来计算可就要费点力了。所以我们要勇于攀登数学的这座高峰。

你可能感兴趣的:(玩游戏,学数学,鸡兔同笼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