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宋朝中状元||第八十八章“世子妃之争”

第八十八章“世子妃之争”

三天过后,坊间关于世子要纳妃的议论,已经成为整个临安的最热门话题。

姜夫人就在这一铺天盖地的热议中,领着女儿姜艳,分两座八抬大轿直接朝王宫而去。

轿子这种代步工具,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算是一种挺典型的华夏制造。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

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自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当中,就包括原始的轿子。对此,《史记·夏本纪》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虽说当时轿子还不流行,但是在皇室贵族的一小部分人中,还是越来越喜欢用轿子的。

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就生动地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如果从地区来看,则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区中,轿子的普及较北方平原为快。但是直到唐朝,肩舆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还仅仅为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所享用。

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有一幅《步辇图》,就是画的唐太宗乘轿的情形。图中的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辇”上。由两个宫女扛抬,四角还有宫女扶持。《旧唐书·玄宗纪》载:唐玄宗一次欢宴百官于上阳东州,醉者赐以床褥,“肩舆而归,相属于路”。

一时乘肩舆者很多,然而乘轿毕竟是皇上的恩赐,轿子还不是社会通用的交通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肩舆在山区用得比较多。《旧唐书·卢程传》说,卢程到晋阳宫去册封皇太后时,“山路险阻,安坐肩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老退休后,与香山僧名如满者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旧唐书·白居易传》)。这说明轿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得到较大普及的是在宋朝。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许多轿子出游。这些轿子虽然同汉唐时期的轿子大同小异,仍两人抬杠,但选材精良,以硬木为主,上雕花纹飞龙,造形美观。样子和近代见到的大致相同。

南宋时,轿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宋史·舆服志》中说:“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到明朝中后期,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明清时期,轿子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

王公贵族之所以越来越宠爱轿子,是因为坐在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无车马劳顿之苦,安稳舒适。清朝文人王渔洋有诗道:“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这时,轿子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

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

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古代轿子的形制上也有规定。例如在清初皇帝后妃乘坐的豪华的辇,亲王坐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帏。三品以上大官虽可用银顶,皂色盖帏,在京城内四个人抬,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只准乘锡顶、两人抬的小轿。至于一般的地主豪绅,用黑油齐头、平顶皂幔的。

姜夫人是一品诰命,自然是可以坐银顶的八抬大轿。不过姜艳不是,所以后面一顶是四人抬的。再姜维忠刻意安排之下,她们这次进宫觐见,故意再临安城招摇过市,又引起了坊间议论纷纷。这件事当然是对梅顺昌的反制。梅顺昌和俞达路后面的举动,姜维忠自然也是掌握的。

姜夫人的轿子进了王宫的角门,一直朝着后宫而去,直到后宫的一座翠华门外才落轿,由门口的几个宫女搀扶下轿,走进后宫,再换成了转为后宫娘娘们女眷准备的步辇。由几个小黄门抬着,直奔重禧宫。

那里是孙妃娘娘的寝宫,寝殿内云顶楠木木作梁,水晶为灯,所有帘幕都是珍珠穿挂。宽大的沉香木架子床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一张紫檀的雕花贵妃榻斜横再床前,榻上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此刻的孙妃就斜靠在这张榻上,榻前有两个绣花金丝软缎的高蒲团,显然是预先为来人设的座。

孙王妃看见两个宫女引着姜夫人和姜艳进来,稍稍坐直了身子,指指两个蒲团,“姜夫人来了?这就是姜老大人,55岁上得的女儿吧。”

“启禀王妃娘娘,正是。”

“来,走上前几步,让本宫细细看看。”

孙妃拉着姜艳的手细细看了一番,夸赞,“果然生的花容玉貌,甚是讨人喜欢。”

姜艳大大方方和孙妃对视着,“谢谢王后娘娘。”

“听老大人说,你一心想要做世子妃?还扬言,一定可以辅佐我那王儿继承大统,还要帮助他建立不世功勋?”

姜夫人吓了一跳,连忙起身垂手言道,“王后娘娘恕罪,黄口小儿说话不知轻重。”

“我看很好啊,若是姜氏女果然有此经天纬地之才,我便许了这个世子妃又如何?只是不知道你这妮子从哪里来的这口气,还有这份勇气?”

孙太真忽然凤目闪动,露出一股凛然之色。

姜艳毫无惧色,“请王后娘娘允许臣女详辩。”

“好,就准你详辩。”

“娘娘,吴越王世子,乃是王妃娘娘嫡子,继位是天经地义。吴越王与王后娘娘伉俪情深,又与楚夫人情长不舍,故而才会让王后娘娘做了世子嫡母。母位稳固,世子位何有动摇?

现在大王春秋鼎盛,世子虽尚未弱冠,却是长子,并无年长兄弟威胁。王又何以改立世子?顾无忧也。我父乃是吴越宰相,兄长为吏部尚书,次兄为吏部侍郎。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姜氏乃百世望族,定会全力辅佐世子,故无继位乏力之忧。臣女自幼与祖父、父亲、兄长研讨国事,必可与王妃娘娘一样成为贤德伴侣。”

王后娘娘听罢此番议论呵呵大笑,褪下自己手腕上一只上好的祖母绿手镯,套在了姜艳腕子上,“果然有雄才大略。有此女为儿媳,夫复何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到宋朝中状元||第八十八章“世子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