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把人当动物训练,而不像教育一个人

一个人的活动跟别人的活动产生联系,就有了社会环境。行为习惯受环境的影响,毋庸置疑。

正如实验室里的老鼠,食物、特定的声音、顺序都会塑造其行为。年幼的小象被长久圈养,那根困住它脚步的绳子,最后拴在了它心上,直到小象长至壮年,也不再会踏出人为画的圈。

人类通过创造一定环境控制影响动物,虽说人畜终究不同,但也不难看出,行为习惯受环境的影响。

但这是训练,和教育性的教导有很大的区别。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内心世界的精微度。

训练能改变行为,内在心智和情绪以及情感的改变,动物我们无法求证。但人类,毫无人性的训练,无疑会引起反感、反抗。

现在许多教养行为都在养成习惯,把人当成动物一样训练,而不像教育一个人。

在真正的教育行为下,孩子们原先要快乐不要痛苦的欲望被改变,他们不仅做出合别人意的举动和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在他身上激起的思想和情感,对别人也一样有推动作用。

教育不可避免会使用到语言,它是我们学习许多事物的主要工具。

普遍认为,别人只要听到我们的话,就是接纳了我们传递的意思。

语言的意义是依靠和共同经验的联系而定的,它代表彼此理解的事物或声音含义是一样的。

就是说教育的结果,与直接经验有关,哪怕是间接经验,也要能够与接收人产生联系。在传递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要确保接收人与输出内容建立了联系,甚至达成了共识。

使用语言传递和获得观念,是事物通过在共同经验或联合行动中的使用而获得的,同时还会将意义扩大和改良,它绝不违反那个原则。

倘若它并不在共同情境中,只是像物理刺激一样,那么它就不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对观念也不会产生影响,与机器人无异。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把人当动物训练,而不像教育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