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二)

上一篇文章我们推荐了樊登著作《读懂一本书》,介绍了如何筛选好书并建立自己的备选书单,今天重点介绍如何读懂、读薄、读透一本书。

很多人读完书以后发现自己一头雾水,记不到书中的关键内容,或者根本没有掌握书中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关于如何读懂一本书,作者建议首先读书的过程尽量保持流畅性,做到不间断阅读体验。

如果时间有限,我们也可以分章节或者分主题阅读。只要每次能够读一段完整的论述或者一段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样会方便我们大脑进行总结和记忆。

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带着几个关键问题来读。这些关键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书的使命,了解书的框架结构。也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保持“大局观”,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迷失在文字中。关键的问题如下:

这本书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这本书提供了什么解决方案?怎么论证这个方案?作者提出了什么假设?怎么验证的假设?推理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证据?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为了准确地发现上述核心问题,作者指出当书中出现的如下内容时要格外注意,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书的中心思想和结构关系,是书的精华部分。作者总结了八个需要我们关注的内容:

一、当中的内容清晰地界定一个概念时。如果出现在书中开始部分,通常都是对书中阐述的主题下定义。

二、当在介绍严重问题时,尤其是对我们生活有影响的重大问题时。这个问题往往就是书的使命,书中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三、当书中的观念、想法使我们感到意外,或与我们已有的认知不一致时。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往往是提高我们的认知,开阔我们的思路,或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前困境的核心内容。

四、当书中出现递进关系的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更好地理解书的框架,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延伸,逐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五、当书中出现转折关系时。我们需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这部分往往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

六、当书中采用不同的角度、事例、论据证明书中的某个观点时。有时作者为了使得观点更有力,会引用不同的实验数据、事例、或者他人的评价来表明同一种观点。一旦我们发现这种结构,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内容的组织架构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七、当出现心灵冲击时。这部分内容让我们印象深刻,文字通常精彩动人,能够触动我们。当我们将这些话语记住讲给别人时,同样可以感动他人。

八、书中的奇闻逸事。这部分内容通常能够使得一个观点更加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增加文字的趣味性。

带着问题去看书,找到书中的精华内容,将有助于我们读懂一本书。当读完整本书后,我们需要对书中的知识进行反刍,即自我总结,将有助于我们理顺思维,加深印象。

作者推荐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提出可以在看完书后凭借自己的回忆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

关于思维导图的制作,我有一些不同的做法。由于有些书内容丰富,通常分几个时间段才能看完,里面的逻辑关系在开头的一些章节里不明显,因此我在读书时的做法是按照章节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分阶段逐步完善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理顺思维、加深印象,又可以在下次阅读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前情提示,助于我们开展后续的阅读。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就是我们提炼书中的精华内容,理顺书中的逻辑关系过程,也是我们将一本书读薄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读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书中的内容深度消化吸收?作者认为讲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讲书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当我们将书中的内容能够有条理地讲出来、讲明白、讲的让别人听了有收获,那么我们就达到了对于一本书的深度学习。

带着讲书的目的去读书时,你会发现自己随时都在思考,就像大脑中开着雷达一样,不断地搜寻有价值有意义有逻辑的那些内容并记录下来。

讲书的过程是我们对书本内容的再造。一本书当你读完它的时候,它不一定是你的。但如果你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身边的事例,给他人讲清楚讲明白,那么这本书就已经和你融为一体。

思维导图在讲书的过程中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有讲书经验的人来说,利用思维导图就可以直接讲,不需要准备讲稿。对于初学者来说,讲稿的准备是必要的过程,作者对如何组织讲稿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开篇要从书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入手,抛出问题,引起好奇,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二、正文中要注意归纳合并,遵循书中的逻辑,有目的性地侧重。

三、讲的过程中要结合生动的故事,将道理讲清楚。原文中的总结、定义等精彩的片段可以直接引用。

四、结尾要有感召力,有诗意。

个人认为在讲书的最后可以增加一部分内容,即如何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具体的措施。让听众在听明白后,马上就能有所行动,开始改变。

以上就是我通过阅读得来的经验,希望屏幕前的你能有所收获,并开始你的读书之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你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