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里的极简观

作者:倪萍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姥姥语录》,就像作者倪萍说的其实都是人人都懂得大白话,但就是越接地气的话才越可以引起共鸣。

看着她的姥姥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每一个假期,那时候打马蜂窝、小池塘游泳、徒步几公里顶着大太阳去公社买雪糕、秋天摘了满筐的杏子坐着骡车去集市上卖钱...回不去的童年啊~

他们那一代人生在旧社会,物质匮乏、粮食短缺、没有手机、不能每天在朋友圈晒娃当然也不用在家长群里鸡娃、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脚或者一个骡子车、谁家有困难了帮一把,谁饭点来了就对付吃一口,感觉人的精神世界很足,人与人的关系很紧密。


姥姥说:“有人便就有了一切......多贵的东西都赶不上人贵。”

我们不管拥有什么都要以人,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物品:要不为我提供用处要不为我提供价值,否则我不入。

对于关系:不是简单的平等互换,而是有一个“我们的盒子”,为了延续这段关系,两人都必须贡献一些东西放到盒子里,也必须从中取出一些。

所以姥姥说的对,如果人没了,那就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我们用极简的生活减少囤积“废物”的空间,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关心家人、让良性的关系流通起来,增加亲密程度,而不是让身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淹没了我们的心智和彼此的距离。

毕竟最贵的是我们本身。


姥姥说:“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个快乐,要知足者常乐。”

健康问题和生活中的多余物品,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他们不会自动消失,疾病和混乱会年复一年地累积。

那反过来呢?

生活中的快乐点滴,如果我们用心的积攒下来,他们也不会自动消失,富足的心态会年复一年地滋润你的心田。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我们有害的事情做减法:例如精简家里的物品、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不参与无效的社交活动、不轻率的消费等。

我们需要对我们有利的事情不止做加法甚至是乘法:例如生活中的小确幸、每天自律小打卡、感恩日记、锻炼身体、健康饮食结构、充足睡眠等等。

把小的快乐储蓄多了就会变成大的快乐,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发现快乐、感受快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我们每天都会感觉到快乐。


姥姥说:“日子得靠自己的双脚往前走,你看谁能帮你搬着你的腿走路?你爹你妈也不能。大道走,小道也得走,走不通的路你就得拐弯,拐个弯也不是什么坏事,弯道儿走多了,再上直路儿就走快了。”

这里讲到了如何追求平衡。

现代的我们很容易失衡,不满足、急于求成、嫉妒、郁闷、斤斤计较,这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像外求,很好像内观。

还有对生活期望过高,对自己的信心太低,造成的一种不平衡。

我们总是想要的很多,不光是更新换代飞快的电子产品、还有新的网络热潮、新式的发型、新款的服饰追逐的脚步一刻也不敢怠慢,却还是拥有不满足。

有没有想着慢下来,在小路上走一走,在图书馆度过一个下午、听一场音乐会、或者冥想半小时,多去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

姥姥的准星是什么?就是接受,苦和甜、穷和富都接受;接受了又不堆积,积极的去面对、去化解。

所以想要不失衡就是去坦然的接受一切,学会知足而不是比较。

不论你处在那个阶级层面,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最后是倪萍说的“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钱才值钱,这是我和姥姥的金钱观。”

这也符合极简主义的金钱观,我们不是因为穷而过极简的生活。而是要有更正确的价值观包括金钱观来指导我们的消费方向。

金钱观只是你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要想过好自己的一生,所有的底层逻辑是正确的才可以指导出正确的行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人们的欲望也无限放大,但在物质层面什么是“最好?”“有没有够?”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我们更需要进行这样的思考“这份钱这样花是最好的选择吗?”“如果不这样花我还可以怎么做?”


希望我们都可以降低物欲、高质量精神追求、把快乐储蓄、让钱更有用!


有效高效精进自我,有限无限精简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姥姥语录》里的极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