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读书笔记(百合)

百合姐

500强企业咨询师

吴晓波频道晓课堂合作讲师

网易云课堂《黄金人脉课》开发老师

现任阳米科技出版业务负责人

她的个人经历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比起老家的同龄人,百合姐更折腾一些。

做通讯企业咨询的时候,跑过30多个城市,自觉能力强和业务能力还不错,每年都是公司加薪名单里的一员。

后来去了秋叶大叔团队,开发了一门黄金人脉课,学员近4000+,曾获2017年金云奖,即便是一年没有做推广,目前每天有动销,心里还是很欣慰。上个月跟吴晓波频道晓课堂完成合作,为《我的加薪计划》研发了其中12节课程。

目前百合姐自称是“一名走在出版界”的新人。干着半个编辑和半个发行的活儿。审稿、改稿、催改、图书推广、平台对接等等,2019年计划8本图书面市。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明年要出版8本书的百合姐,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分享。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半瓢青春的”中年少女“百合~

出生在湖北一个小县城,家在广州,目前在武汉工作。

今天的分享我准备全程用文字,帮大家省时间~

前面两个月,有几十位学友做了不同主题的分享,我在想,我给大家讲点什么好呢?原定的主题是《如何用DISC理论玩转课程开发》,后来发现这个主题好小众。而且,群里也有很多课程开发领域的专业老师。我怎样才能讲得更好,不至于搬门弄斧,这让我为难了。

我开始思考,有哪些内容我有更深切的体会,能够与人分享,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业余爱好。

我是一个手帐和笔记的爱好者,在和微博上至今为止点赞的转发量最高的文章,都是跟笔记相关,微博一篇《好用的笔记整理术》目前500转发,65万+阅读量。

然鹅,自从我从通讯转到课程开发,现在全身心做出版业务以后,我再也没有更新过文章了。。。。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见得越多,越能够体会自己的微不足道。所以不敢称自己为笔记/手绘达人。

但是,笔记或者手帐,它能带给我内心的疗愈效果,它是让我在异乡、繁忙的工作之余,感受生活美好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这个跟我本职工作没有太多关联,但内心热爱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所以我今天想讲一讲《令人爱不释手的4种笔记》

如果从DISC的角度来分析,好的笔记也可以分为4种,就像4位不同性格的美女。

D型:我行我素

I 型: 活力四射

C型:理性克制

S型: 温婉平和

我发四张图片,大家看看能不能猜出各是哪一种?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能看出来吗?大家可以一一对应吗?

好吧,不为难大家了~

我来公布答案:

第一张,是视觉笔记达人Misa的作品。

这是大家常见的”视觉笔记“,属于“活力四射型”

它是所有笔记中最容易引起传播的一种。

大家想象一下,很多人一起听课,结束后有人发一份这样的笔记在群里,会怎样?

是不是会引起群里一阵”骚动“?是不是很快就引起主讲老师的注意?不用猜就知道,主办方一定会转发朋友圈,或者写到推文中。

阿翔老师团队是做视觉引导的,会在很多线下讲座记录主讲人分享的内容,手绘+关键词,满满的一面墙,很震憾,引发很多人合影。

图片发自App

这就是阿翔老师的作品

以前我用手写,后来开始尝试用Ipad,不过技术还不成熟。

图片发自App

这是读完马华兴老师新书后的笔记

我在上个朋参加猫叔的极致践行者大会时,现场认识子一个女生,她就是当场活动的视觉记录师,聊天之后才知道,她本职是一名城市规划设计师,有专业的绘画基础。这对于做视觉笔记来讲,更有优势。

图片发自App

好不容易找到她的一张作品

补一句:这种笔记的作者,很容易接到图书插图/图解的订单噢

第二张图,属于“我行我素型“

它最大的特点是随心所欲。它具有明显的D特质。想怎么贴就怎么贴,想写什么都可以,在国外,这种笔记是很普遍的。当然,大多数会称它为”手帐“,因为它和传统的笔记太不一样。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以4份不是我的作品)是我比较喜欢的博主

不同的博主,风格上有差异,或浓烈或淡雅,或复古或小清新。主要记录日常生活或者旅行手帐

我是一个很在意”秩序“和归整的人,喜欢东西整整齐齐,一开始是不愿意尝试这种随意的手帐。

2016年在南通呆了7个月,这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

萌生了我要尝试这种风格手帐的念头,于是有了下面的作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那个时候刚开始做,手法是相当稚嫩。觉得在网上打印照片太麻烦,就用在打印店用铜板纸打印照片。

最后一张图,记录我第一次上DISC相关线下课的过程。(小荻老师在上海的一次分享)

做过两本之后,就搁置了。直到今年我认识了一位手帐博主@阿怪,她有一个观点特别打动我:万物皆可手帐。也就是她的微博话题“随手拯救手帐素材”

上两张阿怪的作品。图片中间是她的微博号,有对手帐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也终于知道如何把我平时不舍得丢掉的“垃圾”,变废为宝了。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上个月去上海,踩店的经历

图片发自App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三种,示例是一份读书笔记,就像一位温婉平和的古典美女。

图片发自App

这种笔记是典型的读书笔记,以摘要为主,比较注重排版和留白。就像S特质超高的人,文字和配图相得益彰,只有当它们的比例、配色达到和谐状态时,就能呈现极好的视觉效果。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三张是我最近的读书笔记

这种笔记,除了摘要图书精华、金句以外,对于我来讲,还有一个最大的价值,是体验心流的感觉。我目前的工作有一定的强度,出版相关的大小琐碎事儿。晚上加完班,写写字,对我够说,是一种缓解疲劳最好的方式~~~

再晒几张微博上比较好的读书笔记作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最后一种,就是大C特质非常明显的理性克制类。

这种笔记的主要特征是:分类清晰、逻辑性强,在用色和辅助装饰上会比较克制。

给大家看两个示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用于工作场景。

更正一个错误:刚刚发上群的视觉传达作品

图片发自App

是阿翔老师和学生:冯小米和大阳和羊咩咩的作品

我在小助理朋友圈看到,没有看清署名,哈哈哈

我早期的读书笔记,我会用2-3页梳理一个章节的核心,部分内容视觉化。

图片发自App

这种读书笔记受到很多人点赞,也有人问我:除了好看也没什么用啊。

其实我当时做这种笔记有一个特殊的背景。

我2016年以前是从事通讯企业咨询的,以3-6个月中长期项目为主,很奔波,没办法把很多书带在路上,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把书的核心内容记下来,这样,一本笔记本就可以记下5-6本图书的内容,查看起来很方便。

这是我当初做这种笔记的初衷。

这个看起来不是太有用的动作,给我带来了职业转型的机会。2016年,秋叶大叔因为看到我的笔记,发现我提炼重点、归纳总结、以及视觉化的能力不错,因此邀请我去了武汉,转型做课程开发。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一句话:

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很有可能带来新的转机。

在我以前的和微博中,(对,是以前)私信我最多的就是:我的笔记很乱,怎样才可以像你一样好看呢?

对于内容和实际用途,好看简直太不重要了!但是,如果不用太麻烦,又可以让笔记赏心悦目,为什么不试试呢?

接下来,我就介绍”5个小技巧,笔记大不同“。

技巧1:换掉横线笔记本。

我家里有两本以前参加在公司年会时抽到的礼物,有点小贵的两本笔记本,就因为它内页是横线,我到现在都没用(太限制我的发挥了好嘛[捂脸])

不仅我是这样,我关注的很多博主,也是基本不用横线本。

建议大家选择内页是”小方格“或者”点阵“的笔记本,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做手帐,都是很棒的。它既可以提供坐标参考,不至于写歪曲,又很利于划线、做标注、美化布局。

图片发自App

这就是点阵本,应该可以看到点阵细节。

最近我在使用一款小方格本,价格很美丽,15块左右,而它的小格子是淡淡的,视觉效果要比普通人的方格本更美观,我测试过,一般的中性笔写上去都不会渗过另一面,但是不建议使用钢笔。

图片发自App

它的内页是淡淡的小方格

技巧2、两页合并一页使用

当一本漂亮的本子放在面前,想表达 (xiezi) 的欲望会明显增加。

普通人常用 都是A5大小的笔记本,也就是跟一本书差不多大小。

开会时,领导讲话,都会记一下要点,或者传达的内容。我们通常是写完一面换另一页。建议可以考虑一开始就把本子的两页合并成一页使用,这样摊开就是A4大小。

给大家看人实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下面两张这是我平时的工作笔记,这个本本只记录当天的工作事项(主要是事情太杂,不记下来就会忘)

我根据目前的工作内容,分成”图书出版、签售会、在线课程和其他“四个版块

(图书出版指的主要是内容相关,跟进作者写书、审大纲审稿、合同等事宜)

签售会目前比较多,最多的时候 7场同时推进。所以琐碎的小事就特别多。

以前我是按天规划,我发现,首先4个项目,一面写不下,而有些事情需要1-3天才能关闭。经常出现换到第二页,又写不了几行。后来,我索性把两面合并成一页使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空间整体感也增强了。

分享我自己的一个小心得:

待事项前用灰色的笔,加一个小圆圈,或者小正方形,事项关闭了,直接画一个小勾“✔”

事情没有解决,延期,换页的时候,在原事项前面用画上右箭头“→”,然后写到新的一页重新开始。


图片发自App

如上图所示

技巧3:注意留白,不要写的太满

很多人做笔记,或者写手帐,习惯贴着本子的边缘写,尤其是每一页上沿。就会带来比较强的压迫感。而且一面写不完的时候,这一页就容易头重脚轻。

最好的办法就是,四周预留1cm,空白不写。如果是方格本,就空出2-4格(根据格子大小来定)

这样写出来的内容就有了呼吸感。

上面很多作品示例,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技巧4:用字体和图框,区分信息层级。

很多人说,我写的笔记看不出重点。

解决方式最常见的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区分,还有没有办法呢?

我的方法是用用字体和图框,区分大小标题和正文。

我有一支灰色的水性双头记号笔。我特别喜欢用它,因为它的颜色淡雅,又有两头可以用。我通常用粗头写读书笔记的书名。用细头配合图框使用,以及画序号。

比如:

这一页笔记,是2016年听王鹏程老师线上分享时,做的笔记。标题是用粗头写的,写完后,用黑色中性笔打上阴影,效果还不错。

图片发自App

再看看小标题怎么处理。

图片发自App

常用的方式是:加下划线和图框。比如。

图片发自App

【划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份材料里面,同一级标题,使用的标注方式尽量统一,这样就不会打乱逻辑结构。

除此之外,喜欢手绘的朋友,也可以使用小图标,让结构更清晰。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上面都是处理笔记标题的细节图

技巧5:先想后动手

有人说自己挺喜欢读书,然后也喜欢做笔记,但写完之后,没有逻辑,也找不到重点。

我的建议是:先归纳,再提炼,后笔记。

先归纳:看书时,先将一本书看完,先归纳本书的概要 ,可以参考目录。干货类书的每个章节,也按此方法,先归纳章节的概要 ,再细分到每一个知识点。

示例:

图片发自App

我做读书笔记第一件事一定是先概括全书的框架。第一页就做这样一份全景图(大家可以理解为脑图).

虽然现在提倡“书为我用”:不一定每本书都要读完,只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但是总有时候,你会遇到自己爱不释手,想反复研读的图书,比如秋叶的《创业7堂课》,据说是他本人比较满意的作品,倾注了很多心血。我身边真是有很多人会反复看的。

曾经有一个做在线教育部的老师,曾经把秋叶大叔的《如何开发一门网课》重头到尾手抄了一遍。[捂脸]

遇到这种好书,理解作者是用什么思路写的这本书,每一章的内部关联是怎样的,用这种分析章节框架的方式 来拆解,是不错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每一章,我也会做一个全景图,是为了理解这一章的内部结构。

再说说第二点:再提炼

了解了全书的概要,接下来阅读,做笔记的时间了,不过这个时候,还是不要马上下手。建议先提炼你在阅读器的这个小节内容的关键信息。

有的书比较容易提炼,作者已经把字体加大、加粗、单独列举了,就不用我们花太大心思。有的书需要我们细读后,理解核心思想以后,再提炼关建词。

最后一步:笔记

我们将前两步做完之后,才开始写笔记,这样下笔不乱,整体内容逻辑性很清晰 。而且这种阅读方式,也很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知识。

之所以花了较长的篇幅提到读书笔记,因为这是4种笔记中,学习型社群里面旧版本常遇到的。

最后我帮大家总结一下能够让笔记变得赏心悦目的5个小技巧:

技巧1:换掉横线笔记本。

技巧2、两页合并一页使用

技巧3:注意留白,不要写的太满

技巧4:用字体和图框,区分信息层级。

技巧5:先想后动手,先归纳,再提炼,后笔记。

关于笔记,我的分享部分就到这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重读书笔记(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