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参加或者组织过低效的会议,不仅会让大部分人感觉浪费时间,而且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很多会议都只是走过场,大部分人只是被动地听,并没有积极参与到会议的讨论,最终会议产出的质量较低。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会议更高效,同时还能更多地发挥出集体智慧呢?《引导: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使用引导者(facilitator)的技巧。
01 引导就是炖一锅石头汤
石头汤是一则法国的民间故事,后来被改编成绘本并广为人知。
“三个士兵疲惫地走在一条陌生的乡村路上。他们是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们又累又饿,事实上,他们已经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吃了。”
“当三个士兵接近一个村庄时,村民开始忙开了。他们知道士兵通常是很饿的,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可以吃的东西收藏起来。士兵们挨家挨户讨吃的,还希望能在阁楼借宿,可是村民们都说没吃的东西、没住的地方,全村人还努力装出饿坏了的样子。这是一场斗智的较量。”
“饥肠辘辘的士兵们被逼出了一个绝招。他们向村民们宣布,要做一锅用石头做的汤。好奇的村民们为他们准备好了木柴和大锅,士兵们真的开始用三块大圆石头煮汤了!当然,为了汤的味道更鲜美一点,他们还需要一点佐料,比如盐和胡椒什么的……当然有一点胡萝卜会更好……卷心菜呀、土豆呀、牛肉呀配一些也不错……如果再来一些大麦和牛奶,连国王都可以喝了……一锅神奇的石头汤真的煮好了!”
石头汤的故事告诉我们,引导者要做的,是让大家放下自己的怀疑和评判,让真实的力量呈现出来,让团队的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想法、经验,分享自己的感受、期待,并且在呈现的过程中汇聚成集体智慧,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facilitator”在字典中的意思,指能够帮助一群人形成共同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人,但他们在这个研讨过程中并没有自己的立场。实际上在中文里面没有一个完全恰当的翻译。这本书把它翻译成引导者,在一些公益机构中将其称为协作者,而在另一些书里将其翻译为辅引师。
引导(facilitation)是一种领导风格,让团体成员拥有决策的权力,这样引导者也能够更加聚焦在创建团队协作氛围、提供架构和工具、促进团体有效互动上。所以,引导者不提供解决方案,但他们为团体提供结构化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大家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因此,会议如果没有引导者,就像球队比赛缺少裁判一样。
02 自信又坚定的裁判
球队比赛中,裁判一般是不会出现的,但他是比赛规则的维护者,他保证了整个比赛得以有序进行,运动员能全身心地投入,而观众也能得到最大的感官享受。
类似地,在会议中,引导者一般也不会干预参与者的讨论,引导者是会议流程和规则的维护者,是整个会议得以有序进行,会议参与者可以全身心投入,最终也能激发出集体智慧。
引导者是“过程领导者”,对于过程和规则,引导者有绝对的发言权。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开会常常关注“内容”,却忽略了对“过程”的关注。
在会议开始之前,引导者会提前告知大家会议流程、讨论方法和工具,以及发言顺序等。在会议过程中,引导者要充满信心地管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这包括:要求一方复述对方的评价,当有必要调整议题次序时可以叫停,有人超时或者跑题时进行提醒或制止,让大家先茶歇一会儿,等等。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团队的互动陷入某种冲突或混乱的状态,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粗暴行为的时候,引导者非常有必要进行果断而坚定的干预,把大家带回正轨,回到更加富有建设性的状态。
因此,引导者只对会议内容保持中立,对会议过程并不中立。优秀的引导者密切关注会议中人与人的互动过程,当发现会议低效的时候就立即干预。
03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引导者是会议过程的“管理者”,那么谁对会议的内容负责呢?实际上,采用引导方式的会议,可以没有内容的负责人,因为会议是为目的或者说成果服务的,而引导就是为了会议能够产出更好的成果。就像石头汤的故事里,目的是炖一锅石头汤,而最终炖出来的汤,是远远超出每个人的预期的。
所以,引导者和团队领导者可以不是同一个人。引导者可以是来自团队外部的第三方,他的提问和建议一般很容易被团队成员接受,并且被认为对大家的决策有帮助。但是如果引导者本身就是团队的领导者,即使提同样的问题或给予同样的建议,也很容易被团队成员认为在下达命令。
最高明的领导者是团队只感觉到他的存在,事情成功时,团队会喜悦和兴奋地欢呼“这是我们自己搞定的”,他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他的作用不在于证明自己有多能干,而是调动团队的潜能,让成员积极地投入,并且体验到他们自己相互协作、集体共创的魔力。
所以,领导者通过引导型领导风格,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恰当地区分自己是引导者还是决策者,可以更好地激发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尤其是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现今的组织发展中,指令型领导风格的影响力正在被逐步弱化,只在一些传统行业中(如生产管理)还有些效果。
因此,优秀的领导者,和优秀的会议引导者一样,他们都像水,态度温和又坚定,就像《老子》里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结语
一场会议,往往都是为了分享信息、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或者增进人际关系。 在有些情况下,会议是为了推动变革,但是不管变革的大小,人们很容易对变革产生抵触。
有一种做法是通过给大家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来促使人们克服抵触,这通常并不奏效,反倒让抵触情绪蔓延。人们会装作很支持的样子,其实会消极实施变革。 引导者则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他鼓励大家真诚地表达自己卡在哪里,然后支持他们去发现什么能够支持他们迎接变革。
所以,高效的会议,需要让参与的每一个人打开头脑,也打开心灵,真正参与到会议的集体共创中,只有这样,集体的智慧也才能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