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半生缘苦炼一世情。

“是她说的,我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

《半生缘》   张爱玲

贵阳的十月似乎都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度过的。人像是被灌了铅似的,一天到晚觉得头重脚轻。遇到周末就拉上窗帘躲在床上看书。最近重新再读《半生缘》,读至结尾已近深夜,心中惘然。不仅仅是对于曼桢和世钧无果的爱情,也同样是因为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半生缘》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沈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

因为这本书我迷上了张爱玲,迷上了那种饮冰的感觉。张爱玲的一支健笔快如霜刃,刻画出来的故事常让人觉得凉薄冷硬,不过,与张氏别的作品比起来,《半生缘》不过是微凉而已,看着是冰寒彻骨,摸上去触手生温。喜欢这本书十余年不变,大概是我的体质正适合这个微凉的故事吧。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第一次读完《半生缘》以后被那种“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感觉所笼罩,许久不能回过神来。那时候青春热血,觉得这个故事太冷了,后来每年翻出来读两遍,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事情,慢慢地就适应了,觉得它不过是世道常温而已。当我初次埋首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男孩,当我从书本中抬起头来已经是个心灰意懒的中年人。世间多少的事情都是如此,故事永远不老不朽,苍海桑田的只有读书看戏的人,我们与这些故事的相遇,宛如一场又一场的兰柯梦。

有人说《半生缘》里有四叹,一叹世钧的懦弱,二叹顾曼璐的命苦却又愚蠢,三叹曼桢的悲剧无助,四叹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首先看一下世钧这个角色,我认为他在爱情上并不是懦弱的,如果他懦弱,他不会三次对曼桢求婚,而且是在不断被拒绝的情况下,有人说他没有对曼桢山盟海誓谈情说爱,那么这也不是世钧的懦弱,而是那个年代的含蓄,如果说现代社会中的求爱门被很多人看成是浮躁的表面的,那么其实世钧的表达也可以说是更为深沉的,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相守一生的决心。

多少年,曾经刻意回避人生的苍凉,在幻想的世界里固守自己的单薄与纯真。以为,不去沾染尘埃,生命就会自然干净清澄。只是忘了,在滚滚红尘里,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叶孤舟。透过岁月再读张爱玲,突然醒悟,原来她是那么聪慧的女子,世间恩怨纠缠,人性的可怜与可悲,肮脏与琐碎,她都一一尽收眼底,只是用一种傲立的姿势冷眼旁观。她超越凡尘之上,让苍凉人生化作一声声无休无止的叹息,如那檐下雨水,永远滴不尽,滴不尽。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半生缘苦炼一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