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孩子,只是因为他丢了地铁票?

     

图片发自App

        大概是20年前,在门口和小朋友们玩儿,一个女孩儿拿着一把饼干正吃,她的妈妈过来一巴掌呼到脑袋上,吼道:“吃吃吃,刚买的饼干快被你吃完了”。我很是惊讶,所以一直到今天,我都记着这事儿。

        那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聊起这事儿,他说:“你出生在小康之家,好多事儿不能理解,我小时候也像那个女孩儿一样。家里买了东西是要计划着慢慢用的。最近很火的一个说法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其实有时候,‘富有也会限制你的想象力’”。

        今天《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妈妈地铁上打孩子,只因孩子弄丢5元地铁票”。当时也只是看了看没评论。刚刚刷知乎的时候,有人邀我回答这个问题。微信里可能有好多家长和园长老师们不刷知乎。朋友圈里发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月挣900块钱的妈妈是不太可能有接受良好教育水平的。所以可能在这位母亲的世界里,觉得打孩子一顿,更能让他长记性,更能懂得或者说是接受家里没钱要珍惜每分钱这样的事实。

        但是我觉得母亲打孩子不只是丢了地铁票,更是对自己贫穷怨恨的发泄,我们常常会因客观环境或者自身的不顺和坎坷而产生怒火,并发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导火索往往是小事。就像孩子丢了车票。

        母亲因这个社会而给她带来的怒火,不可能一次发泄完,甚至这怒火会越来越旺。想必,这个孩子不会只挨这一次打,或许这只是家常便饭,只不过这次是在地铁上,被曝光放大了而已。

      其实,这个母亲和孩子,并不是个例。就最近很火的一个消息:北大学霸,12年未回家,与父母断绝关系。

      这就是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图片发自App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把自己归于好多个“家庭”,但最核心的有两个,一个人小时候和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成立的家庭,另外一个就是自己长了了,和配偶还有自己的孩子建立的家庭。这样的,就叫做“原生家庭”。

        我们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去年夏天,一个高中同学找我玩儿,我带他吃饭,点了一份儿“西湖醋鱼”,他说他在餐桌上看到鱼就难受。我很好奇。他说,小时候家里养鱼,有一年不知为什么,鱼总生病,妈妈舍不得扔掉,就会捡回来做了吃。那年赔了不少钱,爸妈总是在我们吃鱼时候吵架。所以到现在,我看到鱼,心里就难受。还不是那种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样难受,是真的不舒服。

        这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我很幸运,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也给我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建立了一个不错的原生家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幸运的,我的身边就有,你的身边也有。我希望,看到蛋糕哥哥这篇文章的父母,看一看自己,想一想,我们给了孩子怎样的一个原生家庭环境?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打孩子,只是因为他丢了地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