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二——比较思维的运用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议论文想要写得深刻,首先要在破题上下功夫;有两种易操作的破题方式——近义词比较和反义词对比。有同学问,每个作文题都能用这种方法破题吗?我只能说,有的作文题破题的空间大,而有的作文题可能没有多少挖掘的空间。但这不妨碍我们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拿过题目不要草率起笔,先在关键词上思考思考,看看有无挖掘空间。

以上次作文题为例:

曾经,社会就“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进行过激烈讨论。近日,因为疫情,教育部门要求大中小学都延迟开学,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各路网课纷纷上线,其中不乏名校与大咖。然而很快,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叫苦连天。

作为学生的你最有发言权,你认为课堂教学、网络直播课程、自学哪个更高效?

我们从最后的要求中可以提取出“学生”“你认为”“高效”“课堂教学”“网络直播课程”“自学”六个关键词,此时,我们能否在立论之初选择一两个词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剖呢?

比如“学生”,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有能力强和能力弱的,我要站在哪种学生的立场上分析这道题目?我为什么要站在这个立场上分析?还是我要排除学生的差异分析理想状态下的三种教学方式?比如什么是“高效”?“高效”是否包括“长效”?检验标准是什么?是会了一道题,还是获得了一种能力?比如“你认为”与“你希望”是一回事吗?比如不看自己老师的直播而自主选择名校和大咖的网络课程属于“网络直播课程”还是属于“自学”?

或许有同学会说:“这题目什么都没说清楚,让我们怎么写!”意义含混之处恰恰就是你深入探讨的空间,把含糊之处朝着对你的论述有利的方向界定,就是你的本事。题解剖得深入,概念界定得清晰,后面的论述也就名正言顺了。拿到题目的那一刻,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敏感度才行。

话题的核心概念界定清楚之后,我们就要进入论证环节。界定概念需要比较思维,论证过程同样需要它。今天,我们谈谈比较思维的两种高级方式——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一、“比较”思维的两种高级方式——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相比于简单的求同和求异,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维更高级,难度更大。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高与矮、胖与瘦、狗与猪,我们不会说这个人了不起;假如一个人能见出两个相似事物的共性,譬如苹果和梨、狮子和老虎、和尚和尼姑,这人也并不稀奇。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这是深层次的、高级的比较,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

这就是陈铭和詹青云等人的厉害之处。同样都和人脑接收的讯息相关,外部的客观事实是“信息”,对外部世界客观规律的总结是“知识”,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是“智慧”,这个思维过程就是“同中求异”;同样的一百个人,在不同人眼中变成了观众、用户、听众,这也是“同中求异”。

蔡康永和杨奇函的发言则是“异中求同”。蔡康永说,“这个辩题放在二十年前就是,我们要不要互联网”,在“互联网”和“知识共享的芯片”这两个距离很远的“异”之间,他看到了“同”。杨奇函则看得更远:

“知识共享”这个技术离我们远吗?真的不远。五千年前,它叫“文字”,它让知识可以记录;一千年前,它叫“印刷”,它让知识可以传播;今天,它叫做“互联网”,它让知识可以超越时空而自由存储。所以对方辩友如果想要否定这项技术,它意味着什么?你将否定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技术。

事实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奇葩说》的每一期中都有呈现。比如“奇葩星球黑科技——每个人都可以按键复活一位最爱的人,你支持吗”一期中,程思博说:

“复活”,看似是一个很荒诞的字眼,好像是在说一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超能力,其实这项黑科技它不仅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还曾有过许许多多的名字,曾经它叫做“青霉素”,叫做“器官移植”,明天可能是“基因工程”,是“干细胞技术”。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古人如果穿越到现代,看到今天的种种,比如换心、换肝手术,一定会对它瞠目结舌,也一定会把青霉素、抗生素这些东西视作一种巫术。这和今天的我们见到复活的黑科技又有什么区别吗?难道今天我们还要讨论要不要支持青霉素和器官移植吗?

二、如何提升比较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生活资源

其实,平时我们的学习内容和课余生活都蕴含了大量可供比较的素材。

比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蕴含着多处比较:焦母与刘兄对待刘兰芝、刘兰芝对待婆婆和焦仲卿、刘母与刘兄对待刘兰芝、焦仲卿对待妻子与母亲、刘兰芝对待焦母和小姑、刘兰芝对待母亲和兄长、刘兰芝对待焦母与刘母、焦刘两次分别场景、焦刘二人自杀场景等等。听起来很繁琐,其实有章可循。

叙事性的作品和生活中的人事,简化而言就是“人”和“事”两个元素的变换组合,我们将人、事和异、同进行数学上的排列组合,除去“同人同事”“异人异事”,需要比较的主要就是“同人异事”和“异人同事”。

回到《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告假回家听了老婆的哭诉后,分别对母亲和老婆说了不同的话,这是“异人同事”——同是劝说这件事,针对的是不同对象;刘兰芝临行之际,分别与丈夫、婆婆和小姑道别,这是“同人异事”——刘兰芝针对不同对象做出了不同的举动。这样对比有什么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显地读出隐含的信息。

焦听了老婆的抱怨后对母亲说:我一个小公务员,好不容易娶到这样好的媳妇,你为什么对她这么不满意呢?焦听了母亲的话又回来对老婆说:不是我要休你,是我老妈要休你啊!——这一来一去两次对话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焦仲卿是个多么愚蠢的男人,在两个号称“天敌”的女人之间,非但没有发挥“双面胶”的作用两面安抚,反而将两个女人背后的话和盘托出!

刘兰芝离别之际,对丈夫说:我这个白富美嫁到你们家真是屈才了,嫁妆就给你留个念想吧!她对婆婆说:我山里长大的矮矬穷,委屈你儿子了。她面对小姑时却眼泪直流,告诉小姑不要忘了一起相处的时光。只有对比这三次对话,我们才会发现哪句是真话,哪句是气话,哪句是情话。

课本资源中,有着庞大艺术架构和繁复人物关系的《红楼梦》,是非常不错的可供比较的素材库,大家可以自行练习。

生活资源中,我们以影视剧为例。

继《欢乐颂》樊胜美妈妈和《都挺好》苏明玉妈妈之后,《安家》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恶母”形象潘贵雨,再加上近期孙杨母亲的护子行为引起热议,我们不妨将这些人物放在一起做个“同中求异”的比较——同是不称职的母亲,各有什么不同的本质特征?然后问问自己,哪一种类型最可怕?

由于作文主要要求我们对社会上的人和事进行评价,所以上文所用例子都是叙事性作品。事实上,其它体裁作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练习资源。古诗鉴赏中的某些炼字题其实就是很好的比较题,因为炼字题有着不同的变体,比如“甲字是否可以换成乙字”“甲字和乙字哪个好”等等。这是直接现成的比较题。

我们还需要自己创造。比如,《秋兴八首》和《登高》《雨霖铃》同是以秋为背景,三者所写秋景各自有何特点?作为主人公抒情的背景和载体,三种秋景能否随意置换?

譬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潦倒新停浊酒杯”,譬如将《秋兴八首》和《登高》杂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进行简单的比较游戏之后,我们不仅更能细腻地感受到相似景物的细微差别,也会发现或许某些景语是诗人创设出来的,而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也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写在最后:

事实上,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也越来越凸显“比较思维”的重要性,像浙江卷、上海卷等历来强调思辨性的作文自不必提,即便是强调“立德树人”的全国卷,近几年也出现了材料组合类作文,这已经是明明白白地需要你的权衡和比较了。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比较,我们还要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比较才行。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二——比较思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