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家卡尔.梅尼格说: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
圣经.路加福音10:30-35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途中落入强盗之手,强盗抢光了他的财物,并将他打得半死不活,然后跑掉了,这时有一位传教士经过,他看到了受伤的男子,便从路的另一边绕过去了,又来了一个人,他也从路的另一边绕过去了,但是撒玛利亚人却不同,他途经这里看见受伤的男子,动了恻隐之心,他走到受伤的男子身边为他包扎伤口,还在伤口上涂上油和酒,然后他把受伤的人放到自己的马背上,带他到一家小旅馆并照料他,第2天他又掏出一些钱给老板说好好照顾他,等我回来钱不够的话我会补给你。
这个耶路撒冷人的行为诠释了利他主义,他完全被同情心所启动,为一个陌生人奉献了时间精力和金钱,既没有期待任何回报也没有期待任何感激。
到底什么是利他主义呢?斯金纳认为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时,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只有当我们找不到外在的解释时,我们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内在的品质,而当外部原因明显时,我们就会相信外部原因、而非个人品质。
下面我从几个部分来分析帮助行为:
一,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
1)社会交换与社会规范。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人们的目的在于令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帮助行为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奖赏和内部回报。帮助行为提升自我价值感。一项维持一个月的针对85对夫妇的研究发现,给予对方情感支持,对给予者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会对给予者产生积极的心境。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给予可以提高幸福感。
而内部回报方面,我们可以从内疚感来分析。人们会尽其所能去消除内疚感,减少不良感觉并恢复自我形象。研究表明,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而坏心情好行为会在那些关注他人的人们中发生。
社会规范也会要求我们付出帮助行为。社会规范包括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性别与受助的群体也有很大的不同,更柔弱和更具依赖性的女性会得到比男性更多的帮助。
2)演化心理学。
进化的成功确实源于合作,人类是动物王国的超级合作者,因此我们表现出克服自私的多重机制,包括以下4个方面:
亲缘选择:如果你身上有我的基因,我就会帮助你。
直接互惠:我们互相帮助。
间接互惠:我帮助你,你帮助另一个人,那个人再帮助我。
群体选择:互相帮助的群体得以生存。
实际上到现在很多心理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目前还没有实验能够排除对帮助行为的所有可能的利己解释。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更容易与一个活生生的人产生同理心。产生同理心时,我们就会更少关注自己的痛苦,更多的去关注受害者的痛苦。
二,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1)旁观者的数量。
与在互联网的沟通中一样,当人们相信自己是唯一被请求给予帮助的人时,就更容易做出帮助行为。
有一个实验,共测试了1497次,试验者在乘坐电梯时装作不经意的掉落一枚硬币,发现当旁边只有一名乘坐者时,他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有40%,当旁边有6名乘坐者时,他们可能得到的帮助不超过20%。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攻击性榜样助长攻击行为,漠然视之的榜样增加冷漠的行为。目睹令人感动的善举常常会引发升华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是一种胸腔被温暖和激情膨胀的特殊感觉,这种状态会使得人们战栗、流泪、喉咙收紧,这使人们变得更富于自我奉献精神。
3)时间压力。
有一个经典实验是一群学生做被试,他们去录音室的途中,要经过一个瘫坐在门口的老人,老人垂着头咳嗽、呻吟。时间紧张的被试只有1/10的人停下来提供帮助。
4)相似性。
兰开斯特大学的研究者解释,人们有帮助自己一类人的倾向,无论是在狭隘的范围内还是在更包容的大范围内。
三,帮助者的特点。
1)人格特质。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助人者呢?研究发现,帮助行为和某些人格变量如社会赞许需要有中等的相关。但总的来说,人格测验并不能区分出助人者。
其次研究者发现那些具有较高的积极情绪,同理心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关心人,也更容易表现出帮助行为。
2)性别
当面对的求助者是陌生人,并且情境有潜在危险时,男性更常伸出援手。
3)宗教信仰。
大量有关帮助行为的研究都是针对自发的帮助行为,当面临一个不那么紧急的事件时,虔诚的教徒只是比一般人有稍微强一点的反应研究发现,在自愿选择长期帮助时,宗教信仰有更好的预测性,他们在志愿者工作如课外辅导救济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等上花的时间更多。
四,增加帮助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增加帮助行为。
1)转变那些抑制帮助的因素,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帮助人们正确的解释事件和承担责任,就应当可以增加他们的助人行为。也就是说提高。被求助者的责任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2)采用谴责或以退为进的技巧,来激起人们的内疚感内疚或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富有内疚感的人愿意提供帮助。
3)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如果我们已经习得了利他主义,那么该如何叫化并使它社会化呢?有五种方法。
1 教化道德包容。
2树立利他主义榜样。可以从现实中树立榜样,也可以在媒体中树立榜样。
3 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斯托布的研究显示不道德的行为滋生不道德的态度,帮助行为能促进进一步的帮助行为,儿童和成人都是在做中学。助人行动能够促进人们把自己看成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而这种自我觉知反过来又促进了进一步的帮助行为。
4 把帮助行为的归因与利他主义动机。
要防止过度辩护效应,强制从善,往往会减少从善者对善行的自发之爱。对人们的良好行为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我们也许可以增加他们自己从做这些事情中得到的快乐。如果在没有报酬也没有潜在社会压力的条件下,答应帮助别人,则会产生更强的无私感。
5习得的利他主义。
人们一旦了解了,为什么旁观者在场会一直帮助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