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大国大城》—一个经济学者的担当

图片发自App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从早上到晚上九点,学习陆铭老师的《大国大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整个过程没看两次手机,做了6页A4纸笔记。

个人觉得非常有收获,特地推荐给大家。

建议购买纸质书。

这本书让人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拳拳之心。

这并非自高而下的怜悯,他的视角与深度都值得敬佩:到底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实行,不管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还是受损者,如果互相调换位置,政策仍然合理。

如现行的无户籍子女不能跟随父母在所在城市读书考试,如果换成那是你的孩子,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你觉得合理吗?

作者将整本书分为了“大国”与“大城”两个部分,对比欧洲、美国、日本的发展史,就“国”与“城”的难题进行了论述与给出答案。

以下抽取其中几个主题式问答。

经济低迷的东三省

一上来就解决了我的一大困惑:东三省经济为什么不行了?

在我印象中,对东北的印象一直还停留小学课本中的“大小兴安岭”,到处都是肥沃的黑土地和森林宝藏。

因为1949到改革开放期间,大陆主要贸易对象是苏联,地理优势+国家对东北大量投资,东北经济自然高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耀眼明珠。

而改革开放后,大陆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美日、港澳台,这时候东北丧失了地理优势,气候劣势凸显。(此时东部沿海港口“香港、上海、天津”优势凸显,东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

作者提出:难道东三省就一定要高速发展吗?一定要一直像曾经那么耀眼吗?让它成为“林海雪原”,结束污染重工业,保持住生态环境,慢慢发展有什么错?

抢人与赶人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爆发抢人大战(主要是抢大学生:年轻、高技能),在抢人方面各出奇招,有的甚至冒出了“落户直接送房”。

而对于赶人,也是花样繁多,前几年还冒出了驱逐“低端人口”这种说法,现在整个北京都是在往外赶人。

我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如今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抢人大战,抢的都是高端人才,而实际上,高技能和低技能都是互补的,计程车司机、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这些人如果没有了,城市将会引起怎样的动荡?

国家实力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那么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有往外赶人吗?实际上美国的城市直到现在都是高聚集,纽约的魅力在于它“生活在这的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梦想”。

一个国家的实力,最终是从教育、经济、医疗、文化等产业中体现的,而美国的三大武器就是华尔街、大学、好莱坞。

撇开华尔街不说,每年有无数优秀学子/高技能人才从全世界各地流入美国高校,基于马太效应,它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强。

好莱坞就更别提了,每年这一个产业输出了多少美国价值观(漫威的“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可能连你自己都没察觉,即使你从不看电影,也免不了不被好莱坞影响。

城市之解

多个城市、地区组合成了一个大国家,彼此之间当然会有差异,不可能每一个地方都发展得一模一样、经济均衡,需要根据地方特色来找寻自己的发展平衡之道。

对于城市的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等;

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产业结构、土地政策等等

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生产力有三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

其中土地是不可流动的,而劳动力和资本都是可以流动的,尤其是资本,相对而言可以高度自由流动。

对于不能动的土地,如果那儿经济落后,就应该减少劳动力(人口),将这部分人口迁入城市,在这些地方发展旅游业(如宏村、西递)、农业(大规模农场)。

最核心的其实只有三点:

一是要允许人口自由流动,去除户籍制度。

二是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三是重视规模经济,城市需要的是规模管理和制度革新(非城市也一样)。

规模经济

至少可以带来三个好处:

一是大家可以分享固定投入(基础公共设施如图书馆、音乐馆、体育馆),人流旺盛的地方一本书的流动率也一定较高,那价格相同的一本书在流动率高的地方价值就变高了,因为它传播给了更多人价值,再拿共享单车来说,在地铁口、人流旺盛地的利用率肯定是大大高于其他地方的。

二是劳动力市场匹配:冷门专业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譬如气象学博士。

三是学习效应:知识、技能细分专业化,可以形成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个人和企业、政府发展。譬如,一个学者在一流高校中可以专心做科研,而如果去到三流高校,那么可能需要应付行政事务、教授各种科目。

深圳就是一个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严重不匹配的城市,尤以中小学为甚,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只有40%,比考大学难多了,为什么,因为高中就只有那么多啊!有的班级有50多个学生,这种情况,试问教学质量怎么提得上去?

所以朋友说,如果在孩子适学年龄到来之前,如果他搞不定深圳一流小学的学位,他就要回武汉了,因为他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个人思考:城市集聚度高将会带来的问题

以深圳和香港为例,深圳已经算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了,距离香港近的天然优势为它的发展加速。

曾经港人对大陆满怀深情,献唱《东方之珠》,二十年唱过去了。如今因大陆食品安全堪忧,S太重(同样的iPhone,过条河就八折),导致大量代购占用港人资源,奶粉一扫而空,小巴全部被代购坐。

设身处地为港人想一想:如果是你每周要上六天班,压力山大,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去排队赶小巴,结果全部被代购坐满,去超市给孩子买奶粉,全部被代购买完。

你能不愤怒吗?

矛盾一簇而发。

当他人占用你的资源时,你还能“站着说话不腰疼”,让自己的孩子饿着,欢迎他们来香港和你抢奶粉吗?

我非常理解港人,但并不认为“一周一行”“限制代购”就能解决问题,因为限制的仅仅只是内地居民,君不知大量香港人也在做代购吗?s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增加奶粉供应量,另外在各大口岸修建大型超市、购物商场(包括奢侈品),这样深圳人可以在口岸就可以买到相应商品,而香港真正回到了它的旅游之都。

这么简单的解决之道,我不信当政者没想到。但为何迟迟不建呢?是怕给自己打脸吗?——建了不就赤裸裸地说明大陆食品不安全、S太重?

个人思考:时代洪流里的个人价值何在?

曾经我迷茫痛苦、挣扎困惑于人生的意义,最终决定过一种“体验式”的人生,无论是五星级还是牛棚,无论是米其林还是路边摊,无论是痛苦或快乐、批评或表扬、恋爱或分手、结婚或生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种体验,我不抗拒不排斥,只要能付得起代价,only if I can pay for it,一切我都愿意坦然地去承受去面对。

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不后悔。

一直想要做点什么,同学默默把钱捐给了母校扶助贫困学子,我想应该能做的远不止如此。

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一线城市中有大量外来工子女,他们由于“户籍”并未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有生活上的、学习上的、内心的),“导致贫困代际遗传,加剧因身份而形成的裂痕”。

教育是改变人一生的根源,这里的教育并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实际上人只要建立正确三观,学会了学习和独立思考,不管他做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得很好,不管在哪里都能过一种较为体面的生活,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能积极面对生活。

个体赋能最终将会集聚力量。

在余下的时间里我将会尽力来做,也许只是很小的范围很小的力量,但求对得起今天看完这本书被触动的内心初衷。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大国大城》—一个经济学者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