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朋友发来信息,问我许久不见朋友圈的更新状态,最近是在密谋什么大事吗?
大事倒没有,生活中的小事倒是一箩筐,点点滴滴的占据了自己的整个生活。
有时忙到凌晨,有时什么都不想干,就那样安静地发着呆。
关于朋友圈里的那些事,有时也只是匆匆的滑过,好像每个人都过得很好,随手点赞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不带有任何的感情。
看到能聊得来的伙伴的朋友圈,也不免在下方评论一两句,至于对方回不回复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与自己而言不过也只是随随便便的一句寒暄。
我发现很多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宁愿在微博上刷一些无聊的话题或是窥看陌生人的生活,也不愿和朋友圈中的朋友聊上一两句。
大概是别人的生活丰富有趣,而你我的生活颇有相似有缺谈资,亦或是不见得还能如初见时相谈甚欢,对彼此生活关怀依旧。
时间啊,增长的不只是我们的年龄,还有我们之间的距离。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所承载的桥梁也越来越少。
以前可以隔三差五的见面,聊聊彼此的生活,在同一个被窝里说说那些羞于启齿的秘密。
在没有微信之前,那还是QQ盛行的年代,会等待对方的头像由灰色变成彩色,会约好下一次一起上网的时间。
喜欢在QQ空间里发表说说,写下每日的心情,基本上每天打卡,急着分享自己的生活,急着让身边的朋友看到自己的状况,在那些隐晦的文字中偶尔还透露着那些少女少男的小秘密。
会因为对方的一个签名、一条说说,甚至是一张图片,而反复辗转,思索其中的含义。
那时我们在朋友身上所花费的心思更深更长。
只是现在,很多时候对于朋友的近况都是在听别人说的话语中才知晓,若是没有共同认识的人,彼此的信息怕是也很难传达。
为什么说时间是一个极好的东西?
因为它会让深的变深,让浅的变浅,也会让曾经极为珍贵的变得不值一提。
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很有共鸣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
曾经可能急着想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还是低调默默的生活就好了。
人与人的悲欢本就是不相通的,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你引以为豪的成就在别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你撕心裂肺的伤心别人也并不能代替你承受。
不管好坏,不管给多少人看,不管发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经历,对别人来说不过是一段小插曲。
你想表达的东西,有人不理解,也就算了,没有什么值得去解释或争辩的。只是令人不舒服的是,对方以他的主观去曲解你的意思,这就很累,还不如选择沉默。
在朋友圈里,经常发状态的,不是房产中介,就是敬业的微商代购,中间夹带几个出门吃喝玩乐的,也总少不了一两个散发情绪负能量的。
或许看到那些负面的文字,你想安慰两句,其实你发现那只是徒劳,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正能量呢?
不过都是各自在生活上的强撑。
能在朋友圈中发泄负面情绪的,其实我觉得挺勇敢的,因为当你对生活还有所抱怨的时候,说明你对明天抱有期待。
虽然生活苦的一逼,但我们依然想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
不愿让别人看到不好的一面,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质。谁也不愿意撕开自己的伤疤让别人看到的都是血淋淋。
那些沉寂在朋友圈里的人不是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他可能只是在经历着更忙碌的人生,或是正在独自承受着属于他一个人的悲苦与欢喜。
不发朋友圈的理由说起来可能有很多种,但也无非归结于一种,那就是人越长大越明白没有感同身受这一回事。
既然如此,那对于自己的一切就更没有必要向旁人解释。
那些难以释怀的,正在受煎熬的,都会成为过去。
一切都会过去,这不是我们一直都告诉自己的吗?所以当只要想到这一切只不过是人生必经的过程,那熬过去就好了。
村上春树说:“人生孤独而无法相互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是互相寻求安慰。”
正因为我们生而孤独,所以也总是会有着倾诉和交流的冲动,遇到的任何事情,产生的任何情绪,都应该为之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在众人面前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场高风险的冒险,我们渴望关注、赞赏与认可,但也总是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遭遇失落、误解甚至是曲解。
不说,也是一种成长。
将渴望认同与理解变成一种自我的认同与理解,将外在的表露冲动变为内在的前进动力。
重要的不是每天更新朋友圈的状态,有多少人点赞评论,而是你要使自己变得充实而自足。
朋友圈,渐渐的从一个抒发情绪的“后花园”,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社交“江湖”。
当越来越多的人挤进了你的朋友圈,我们通讯录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却发现真正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
不发朋友圈了,只是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注重线下的体验,花更多的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一刻当下都是自己的印迹。
不发朋友圈不代表彻底的离开了,偶尔还是会关注那些知心好友的状态,看到他们安好也会有所欣慰,不去冒然打扰大概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而当我们看到那些美好的风景和体验美好的经历时,也会偶尔拿出手机将这些一一记录在自己的朋友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