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是不同年龄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很惭愧我的参悟没那么透彻,只能借此机会表达下对此书的膜拜。如果把它当做故事来看,是一本普通的商战色彩的小说,在国外捞钱突然良心发现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火速关闭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承担了巨大代价,资产全部冻结,在北京边上的古城归隐,尔后又与警花芮小丹陷入爱河,以音箱制造为媒介,杀富济贫的故事。然而这本书当年引起反响却远不是因为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这本书中,借助丁元英和芮小丹之口所展现的人生哲学。
影视剧的名字叫《天道》,天道这个词,在书中出现了很多次,场景也不尽相同,有在饭桌上、汽车里、监狱审问中、旅游途中,以及寺庙中。可以说天道这个词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什么是天道?如是本来就是天道,事物皆有客观因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聪明人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所以丁元英才说,所谓奇迹,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恰恰相反,是再平常普通不过的事。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话也在书中点睛多次,贯穿了儒释道三个教派。这是对“天道”的最好诠释。
丁元英这个角色的名字,我自己考据了一下。豆豆有一位叫做李红英的好友。丁元英名字中的“英”字,和他姐姐名字中的“红”字,私以为是作者刻意拆解的。李红英此人的见识、价值观对豆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此人长居欧洲,豆豆本书中对于丁元英、对于欧洲的描写,应当是脱胎于这个真实人物。
本书的名字,遥远的救世主,表层意思是说,丁元英作为操控全局的人,一直是隐藏在背后的,公众接触不到,敌人更无从与他交手。深层意思是说,救世主本身是不可触碰的,企图等待救世主的降临,本身就是愚蠢而荒谬的。
本书没有讨论诸如“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佛会不会显灵”这种问题,而是解释道,当你祈求救世主的存在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卑微的从者,而不是自己的主宰了。换句话说,当你祈求他人的认同而不是自己绝对价值的实现,你已经是一个从者了。
本书就“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进行的探讨,同时也是“主宰”和“从者”身份的探讨,小到一个人的个体,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属性,并上升到诸如天堂地狱、宗教价值观这些意识流。
人是会被七情六欲所填满、所牵制的。人所谓的“主观意志”,其实很多都是自己的顺从和服从。丁元英是一个一直在找寻天道和顺应天道的人。丁元英的价值观在于“我应当”,这里的应当,不是世俗的应当,而是顺应了自然规律的应当;而芮小丹是“天国的女儿”,她的价值观在于“我想要”。丁元英差一步得道,而芮小丹已经活成了自己的样子。丁元英最终吐血和小丹从容自尽是点睛之笔。
芮父一辈子没有熬成大师,就是因为自己的理解很浅层。在对《天国的女儿》的理解中,芮父与小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芮父把阳光、沙滩、美女等等表层意向拼接在一起,刻意塑造了一个“天国”,而被小丹尖锐地指出:当你刻意凸显天国,你就同时认同了地狱,刻意彰显美,你就认同了丑的存在,因为没有丑的话,是不谈美的。就好比没有穷就不谈富,没有强势就不谈弱势。所以“美”本身是包含了丑的意义在里面的。而天国的女儿所表现的,远远不是这种表层的“美”。所以在阳光沙滩的美女不是天国的女儿,而在战场厮杀的小丹相反却早已涤荡得清新脱俗,一尘不染。
摆脱了表象的美丑,小丹违逆父亲的思想依托就来自这里:她既没有顺从父亲的职业规划安排,也没有顺从世俗对女性、对她这样一个有无比光明前途的女性的普遍安排,自顾自做着刑警。所以丁元英才说她活得“奢侈”。而小丹在最后的情节中,一通电话给元英是为诀别,二人心照不宣,交代完情况之后没有任何对话,因为多说的都是徒劳。丁元英没有选择任何表象的方式进行劝导和挽留,因为他知道这不是小丹期望的。这种心照不宣的纯朴在后来小丹的葬礼中被粉碎殆尽,小丹不在了,人们又回到了平庸,天国的女儿回去了。
本书谈到了“说,则不灵”的问题。它可以理解为,越是强调什么,就越远离了什么;越是攀附,就越疏远。丁元英说“随缘惜缘不攀缘”,就是这个道理,是你的就抓住它好好经营它,不是你的怎么都强求不来。“当一个国家的人都在谈论道德的时候,道德就早已经不在了。”日常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当强调关系好的时候,说明还没到份上;当说出男女平等的时候,说明男女还没有平等;同理说出“种族平等”的时候,也说明还没有做到。
很多东西,一说就垮了。有没有好办法呢?作者没有明说,我认为是顺应时间慢慢来,没到份上的时候说了没用,到份上了自不必再说了。
本书成书于05年,现在17年过去,祖国的巨变所有人有目共睹,而中国人站起来之所在,不是终于被西方人认可,而是不管你认不认可,我自己就是强。强势和弱势文化不是可选择的,而是由自己的手牌决定的,有底气才能做到强势。比如当自己足够厉害的时候,才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职业出路而不受他人左右,否则什么都没捣腾明白就说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只会有更大的坑在等着你。所以强者可以选择包容弱者,甚至融入弱者,但弱者不可越级。
本书着重提到了基督教和佛教,丁元英先是花10万与高僧对话,又是在教堂被牧师驱赶,我认为这并不是作者对宗教的不尊敬。越是粗浅的认知,就越注重表观形态,就像芮父的那个阳光沙滩,而越是高层次的认知,就越不关注繁文缛节,越没有所谓的“应当”。高僧接过了钱,继续与主角们讨论,这是合理的。在教堂被牧师驱赶,因为丁元英远不是那种“你信主吧,信了就得救了”这一句话就能笼络的人。宗教的传播是大众向的,只能简化再简化,变成这么一句“信主得永生”,然而它对有深刻思想的人却不适用。牧师赶走丁元英,不是因为宗教是错的,而是因为他的思想已经不在大众的层面上了。
最后,不得不说很多书中的精华我并没有能力去阐释,只希望大家能耐心读完此书,收获多寡全在您的认知和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