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结构”一词的理解,依我这个小学语文教师理解而言,无非是文章段落的安排布局,结构合理,自是文章优劣的一大关键。
今日听了曾教授的课后,对于“结构”一词的体悟就不再仅仅禁锢在文章布局的狭隘理解中。而我最初的理解也失之偏颇,肤浅而无探寻到它的核心之意。
对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布鲁诺而言,他眼中的“结构”是基于一门学科最为基本的知识脉络,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适应性,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最为基础和根本的原理,是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必备手段,是为继续深入学习这门学科的基石,是建立起高楼大厦的地基。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结构,学生学起来才能轻松,便于记忆和理解,并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曾教授指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注本学科学习的基本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确学科学习的普遍性规律,指引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身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论研究着实较少,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小学语文的课标学习过程中,对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是花费了一些力气。
记得我在给学生讲述插叙这么一个语文知识点时,我就联系以往孩子们所熟知的顺叙入手,让孩子们了解到,在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一个事件时,突然插入一段和这件事相关的其他事情,打断了事件的叙述,但是又为事件的顺利进展,作以补充和说明,这个就叫做插叙。
讲课时,我以清晰明了的曲线图辅助了解,让学生们明确了插叙的特点:1、叙述的过程中;2、插入联想与回忆;3、打断事件的发展,起补充对比说明作用。
孩子们掌握住了这样基本的插叙特点,那么在其他的课文中遇到类似的描写时,就能较为轻松地分辨出那种叙述方式就是插叙。
对于插叙这么一个基本概念的了解和清楚,就使得学生能驾轻就熟区分倒叙和插叙,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插叙在课文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文章采用插叙表情达意的深邃。
这个点的讲解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与其他相关的课文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感受到课文表述顺序的差别,引起注意,激起兴趣。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我们即传授了插叙的相关知识,也注重了传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避免了乏味枯燥的死记硬背。在随后的课文中,遇到相关的知识点,复习巩固,加深记忆,逐渐牢固学生学习的技能。
我想这是否就是曾教授所说的,对于基本结构的学习,不能赤裸裸地进行教学,而是需要我们融入具体的实例或者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形象中,尤其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较低。
这只是我对曾教授所讲知识的皮毛认知,或许受所教学段的知识和思维的限制,理解或许有些出入,例子举得也不太恰当。不过对与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的探讨却真的引发了我的思考,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一条方向。
确实,我该认真思考一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的基本结构究竟该如何构建、传授,让学生能把握根本,掌握规律,善于发现,迁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如果教学中,没有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一种知识体系,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结构,那么零散的知识细节技能就如惰性知识一样,成为表面肤浅、苍白无力的存在,它们毫无关联,散落一片,没有内在联系,却充斥我们的大脑影响着进一步的逻辑思考,阻断了知识间的关联。
而一旦建构起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那么散落在大脑中的知识就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自成一个体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教师我们自己,还是对学生知识的教授,都需要建立起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唯有如此,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手到擒来,各有所获,不断成长。
曾教授为我的教学打开一扇门,引领着我去探寻“结构”的教学之美,我也会不断地深入学习,真正领悟到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