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大角儿”,才是京剧真正的情怀。

如今是一个喜欢谈论情怀的年代,好像所有标配文艺的作品,动不动就爱搞什么“穿越古今。”“回首过去。”无论作品再怎么平庸,好像一旦和情怀联系上了,就能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本来不错的作品,有了情怀的渲染,作品的内涵性和高度性好似会瞬间漾出。

最近看了一部冷门的戏曲题材电影《进京城》。对于几乎不看电影的我来说,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就是京剧。因为电影的预告片中放出了一些我所熟悉的京剧演员,让我倍感亲切。真的,去看这部电影真的不是为了情怀,也不是为了主演富大龙,就是为了那些在剧中演配角儿的专业戏曲演员。

“电影中演配角的京剧演员 ,在台上都是角儿啊!”

一位朋友这样和我说。

富大龙所饰演的岳九由于唱粉戏被赶出京城,心有不甘,决心要下苦功夫,要再回去唱戏。这一段确实很让人感动,但是在电影的最后,重点好像放在了艺人的“尊严”上。还有最后说“这门子艺术怎么也得有二百年才能成型。” 这样的台词看上去好像瞬间是上升了好几个格调,从伶人岳九的尊严,上升到了更为宏大的京剧起源历史上。好像那个时代的艺人就已经知道,他们赖以生存的玩意儿将来要发展成一门艺术——“京剧”了。

那个时代的艺人其实远没有意识到“尊严”这个问题。听一位从民国过来的老演员说过“什么为了人民服务,都是先为了窝窝头服务。”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赖子看着台上唱戏的演员,大哭道“他们是怎么成角的啊?那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啊?”

这句话是最能引起戏曲演员和戏迷共鸣的,由于《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所体现的高度尊重现实性,使得《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成为了仅有的受到戏曲演员所认可的电影。

因为大家都知道成角儿苦、成角儿难,尤其在那个艺人被视为下九流的年代。学戏的大多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认几个字,也没读过什么书,他们在科里只能往死里练,因为只有往死里练才能成角儿,只有成了角儿才能不挨饿,只有成角儿,才有钱娶媳妇儿。和这些人谈艺术,谈京剧的发展,未免不太现实,他们大多连自己唱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连梅兰芳都没想过自己唱的是京剧。京剧这个剧种名字还是上海人给起的。

其实和别的戏曲类题材作品相比,《进京城》真的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体现了艺人的苦和悲和喜,和其他动不动就喜欢把格调上升到家国民族的戏曲类艺术作品来说,这部电影要好太多了。

真的期待有一天能够看到一部讲述真正京剧情怀的文艺作品出现。

真的不希望文艺作品给那个时代的艺人身上背负太多东西,就让他们作一个纯粹的戏曲演员多好。

因为他们心里最真正的情怀就是“努力成为一个大角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一个大角儿”,才是京剧真正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