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20天,14.20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20天


原文阅读: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则为之也难。”

译文讲解:

孔子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落实这些话就很困难了。”

启发思考:

          本章讲言与行的关系。 “怍”是惭愧。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嘴上说得漂亮,可真要落实就没把握了。这是孔子的经验之谈。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说得多做得少的人,他们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但一件实事也没有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前面夫子多次谈过言行关系,如,“敏于事而慎于言”(1.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孔子一直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反对说空话、说大话。 

        言为心声,一个人外在言语的态度,实质反映的是其内在的品行修养。朱熹注说:“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岂不难哉?”如果说话很轻易,就是心里没有一定要照说的那么做的心志,没有自己量度一下,说的话做不做得到。说得越多,做起来就越难。

        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感受到,凡是自己说过的话,孔子都要努力去做或者已经做过。孔子不仅是个讲大道理的圣人,更是笃行道理的伟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为政篇第二》第13章),这是孔子自己努力遵从的准则。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准则,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并认同。但在生活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几乎都会有过言行不一致的时候。有时候是明知道做不到,有时候是不知道做不到。有时候是之前所表达的言语内容与之后要落实的行动发生了变化,无法落实了。

        学《论语》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反省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这个毛病,我自己有没有?有!相信每个人都有!如果每说一句话,先问自己信不信、能不能做到,自己可能会吓一大跳。然后话就少了,就讷于言而敏于行了。

      人无完人,当我们注意到自己言行不一致时,重要的是要能回到初心,确认自己原本想做什么。只要能再次确认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深思熟虑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后,就能减少这样虚伪的行为。

        冰心说:“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能够做到,则说;做不到,就不要说。做出的承诺,就要兑现。不说空话、大话、无意义的废话;不许空愿,不开空头支票。这并非一劳永逸的事,关键在于每天都要进行反省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20天,14.20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