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会故事,一种美好的教育

文/雒宏军

按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可以每天耐着性子,给孩子们讲故事的老师?

早在三四年前就认识荣辉君了。在一个论坛上,我开了一个系列的帖子,有空的时候就写一写女儿的趣事,那时,荣辉还是一个准爸爸,却非常勤奋,几乎每天都会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作为准爸爸的欢乐与忙碌,那些幸福的细节,那种入微的体贴几乎让我嫉妒,没有丝毫掩饰,恣意与放纵的爱一直在准爸爸与未曾谋面的女儿(或儿子)之间弥漫。我就想,一个有着这般细心与爱心的父亲,肯定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当手捧着《夕会故事——孩子,我讲给你听》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那些如同春风般拂面的故事娓娓道来,流淌自荣辉的心田,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尽管都是讲给孩子的故事,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跟随者荣辉的叙述,一路翻阅下去,于是就认识了“锲而不舍”终于成功的沈小宇,认识了具有“金子般心灵”的高玉能,认识了“严谨而执着”的伍蓉蓉,认识了“善良”的石晓睿、朱楠楠、凌小婷和邾敏,认识了不怕脏、不怕累自愿疏通下水管的汪杰。当然,荣辉老师班上的学生也有淘气的时候,有写作业时马马虎虎的,有没有完成作业却不断说谎的,有踩踏学校草坪的,有学习吃力、迟钝的,但是有了宽容,有了爱心,有了智慧,有了耐心,这些学生在荣辉眼中同样可爱,他们也在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可以看做并列的关系,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可是,教书育人也是一个偏重词组,所谓的教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育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人的成长。可是,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问成绩,不管做人,如果育人,也是一心向着成绩,是为了成绩而育人,这种教育观的颠倒导致一系列教育行为的异化,也反映出教师视野的狭窄。这样的现状为人诟病,又无可奈何。可是,在荣辉老师眼中,做人远远重于学识,众多的夕会故事,几乎都是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习惯的培养,他并非不关注学生学习,而是通过特有的方式,“成绩总会有差异,重要的是学习品质的培养”。荣辉老师眼中有人,这里的“人”就是他的那些可爱的学生,学生的快乐与痛苦,学生的烦恼与忧愁,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学生的性格、习惯、品质、健康,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一切,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他已经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这不仅仅源于爱心,更是因为具有了开放的视野和教育的智慧。  

即使好事,还要通过好的方法去做,教育同样如此。育人的重要性并非大家没有意识到,“德育首位”的口号如雷贯耳,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漫天纷飞,可是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起到教育效果的又有几个?在普遍关心并且寻找“德育有效途径”的时候,荣辉的“夕会故事”这样一种形式就具有了启迪作用。孩子正是喜欢故事的年龄,故事通过细节生动而形象的引领让学生接近主旨,这就避免了很多德育形式的空洞,使得教育通过一种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方式进行,如同和煦春风拂动心田,如同春夜细雨润物无声。荣辉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以他独有的细腻赋予很多我们习见不察的细节以教育意义,有时候,他本人也是故事里的主人公,说身边事,讲身边人,可亲、可近、可信,于是,他所塑造的榜样也就没有了神秘感,不再高不可攀,自然就可以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故事教育的优势所在。

夕会故事,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如果我们都像荣辉那样有心,就能创造更多的美好。

发表在《教育时报 课改导刊》2009年7月8日“书卷”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夕会故事,一种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