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的制裁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22

大是大非的问题,是真的不好想明白。

关键词:二分法 编译
总字数:1439字 推荐阅读时间:8分钟

但我已经不止一次怀疑过「二分法」了,今天抑制不住地想要讨论一下它。

二分法是最古老的一种研究方法,甚至可以说「0-1」的数字时代最底层的基石。它的合理性似乎应该是不应该被质疑的。但好奇心还是无法被满足,因为我无法理解为何整个信息社会的都在「0-1」之上。

如果说这种问题离你太远了,那来个具体的:


机读卡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被「机读卡」这个东西制裁过,它的价值就是通过「涂黑」或者「留白」的方式把所有的信息编译为0或1,再通过计算机快速读取并转化为「得分」或「不得分」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常识需要澄清一下:

  1. 整体可以观测。
    作为实体的球体和平面关系就只有两种:相离、相切,这种情况可以被转化为0-1范式。如果考虑抽象的球体和平面,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这三种情况可以被重新分类为有交点、无交点两类。

  2. 分类相互排斥。
    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种情况是同时属于两种分类的。比如不可能存在一组实体的球体和平面,它们既是相离的、又是相切的。

但最值得被注意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可逆变换」,这也是我们在使用机读卡的时候可以把答案转变为0-1、再从0-1转换为答案并最终形成得分的。事实上,在《效率的战争(上)》中也曾经明确地表示过:

如果看到更多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如果互联网中的内容本身已经不参与「迭代」,则我们更倾向于采用「有损压缩」的方式充分降低存储成本和解码的压力,比如互联网上的主流音乐格式:Mp3;
如果内容本身还要继续参与「迭代」,则我们更倾向于采用「无损压缩」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全部的细节,比如在商业机构中作为素材被出售、还要被二次加工的音乐格式:AAC。

之所以可逆变换重要,是因为所有的「传播」最后都指向双方的信息同步:你所理解的,就是我想说的。所以如果我们将这个过程进行拆解:

我的意思(原材料) - 我的表达(加密文件) - 你的接收(加密文件 - 丢包 + 噪音) - 你的理解(解密材料)

这个时候我们会注意到:

  1. 你的加密方式是否和别人的解密方式形成可逆变换
    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用密码本;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我们用黑话。思维模型本身,就是一种「国际通用黑话」。所有的高级思维模型,最终都是由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共同决定的。

    密码本

  2. 你的传播内容是否具备抗干扰能力?比如防丢包?抗噪声?
    在「不可靠的信道」连接中,防丢包最好的办法是重复,抗噪声最好的方式是加密。重复非常好理解,但「加密」该怎么理解?0-1已经是极端简化了,又如何加密?

事实上,最早的抗噪声是通过「实体存储」来规避的。最早的外置存储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为了解决人口普查的需要,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纸带改造成穿孔卡片。他把每个人所有的调查项目依次排列于一张卡片,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在相应项目的位置上打孔。在以后的计算机系统里,用穿孔卡片输入数据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数据处理也发展成为电脑的主要功能之一。


最早的穿孔卡片存储

但随着「读写量」本身的迅速扩大,读取的信号是0或1本身的容错率是越来越低的、错误本身也越来越难发现,所以真实的数据都不是独立传输的0和1,而是包含了「我是谁、我属于哪个集合、如何验证我身份」和「数据」本身的数据包。我们经常听到的握手包就是真正开始大量传输数据包前的「相互自我介绍」。这个过程,也是最典型的「先明文、再密文」的过程。

到这里,从二分法到信息时代的建构过程,已经粗略地说完了。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你也可以转发出去,或许会帮助到你身边的朋友。

我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极的制裁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