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2

《自愈》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解《自愈:成年人崩溃自救指南》这本书。


对于应届生来说,每年的秋季都是找工作最忙碌的时候,而最近的每一年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可见找工作的压力之大。


在许多大型社交平台上,我们也总能看到一些迷茫大学生的求助帖,比如: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直不感兴趣,毕业后我还要从事相关工作吗、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父母希望我从事公务员、教师这类更稳定的工作,我该怎么选等等。


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一些人会有如此纠结的情绪,是因为心里一直有个小人在喊:“我不喜欢!”


可人生在世,不喜欢的事情太多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相当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没有人会愿意主动找虐,但当你选择逃避一些不喜欢的事情时,同时也意味着人生的可能性减少了。


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喜欢逃避生活中所有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宁愿将生活限制在一个严重影响我们有所收获的舒适圈里。


其实,直面痛苦不可怕,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化痛苦为动力,积极行动”。


别让痛苦限制人生的无限可能


作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充满矛盾的咨询者文尼,他是一名拥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脱口秀演员,却始终只能混迹于小型俱乐部。是他工作的十几年没有机会吗?


当然不是,他的经纪人一直竭尽全力为他在更大的俱乐部、脱口秀节目和情景喜剧中谋求一席之地。


尽管这些机会竞争激烈,但文尼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他非常有趣。但问题在于他不停地破坏经纪人的努力。


有一次,经纪人安排他和一家在业内呼风唤雨的大型俱乐部的老板见面,他却没有出现,甚至也没有打电话去解释原因或者重新安排见面时间。作者问他为什么没有赴约,文尼却说:“因为我不肯早起。”


还有一次,文尼的经纪人想尽办法让他获邀出席一场好莱坞宴会,在那儿他本有机会向为电视情景喜剧选角的人美言几句,结果他烂醉如泥、衣衫不整地出现,浑身散发着呕吐物的气味。


为什么文尼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搞砸自己的事业呢?在作者的再三追问下,文尼说出了原因,他讨厌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比如面试、试镜,甚至只是给可能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人打个电话。这些情形都会让他感到处于弱势,容易受挫,所以他选择逃避。


如果因为讨厌就选择牺牲自己的事业,那么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在生活中,也许你不一定会做出这样的牺牲,但是为了避免痛苦,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点什么。比如,因为无法忍受跑步的痛苦,就放弃对身材的追求;因为讨厌和人交往,就将自己缩在网络世界里。


为什么我们无法忍受痛苦


如果我们一年之内只需要规避一两次痛苦,那不成问题。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规避痛苦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我们将自己隐藏在一堵看不见的墙后,不敢走出一步,因为我们觉得痛苦就在墙外。这个安全空间就是所谓的“舒适圈”。


对大多数人来说,舒适圈不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是一种避免痛苦的生活方式。


文尼的舒适圈就是由让他感到安全的环境构成的:一个小俱乐部,里面有稳定的观众群;一小群高中时代的朋友,对他讲出的每一个笑料都会发笑;还有一个不管他提什么要求都永远不离不弃的女友。他尽量避免做任何自我暴露的事,比如为了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去试镜,结交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与一个有自己生活的女性交往。


想一想你的舒适圈是什么?生活赋予了我们无数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痛苦。如果不能忍受痛苦,就不算真正地活着。


有很多不同的例子:假如你害羞、不喜欢与人交往,那你就失去了集体意识带来的活力;如果你有创造力却不能承受批判,那你就无法向市场兜售你的创意;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但做不到与他人正面交锋,那就没有人愿意跟着你干。


为什么我们无法直面痛苦,走出舒适圈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都受困于一种典型的现代弊病:对即时满足的需要。


舒适圈让我们当下感觉良好,谁还在乎未来才会出现的后果呢?但后果终将来临,还会带来最深的痛苦,那就是让你意识到你浪费了生命。


扭转乾坤的工具——“逆转渴望”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自己对即时满足的需要呢?


作者经过一番探索后,发现了一种可以训练人渴望痛苦的工具——“逆转渴望”,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舒适圈直面痛苦。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想象一个正在逃避的事情,比如一通迟迟拖着不愿意拨出的电话、一个难以应付的项目等等,想象这件事给你带来的痛苦,比如焦虑、不安、暴躁。


然后我们要忘掉所逃避的事情,专注于痛苦本身,就是那些负面的情绪。将你面前出现的痛苦看成一团云,在内心默默地朝它呐喊:“来吧!”感受一种对痛苦的强烈渴望,让它将你带入这团云。


接着,在你保持前行的过程中,再无声地呐喊:“我爱痛苦!”深入那片笼罩着你的痛苦中去。


最后,你会感到那团云将你吐了出来,并在你身后合上了。此刻你要在内心坚定地告诉自己:“痛苦让我自由!”当你离开那团云时,会感受到自己往前进了一步。


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你也许会疑惑这样做就可以走出舒适圈了吗?这也太简单了。


作者认为,当我们定期使用“逆转渴望”,就能发现一个关于痛苦的秘密,即痛苦不是绝对的。你对痛苦的感受,会根据你做出的反应而改变。


这就是“逆转渴望”最关键的步骤,它会让你持续向痛苦迈进。你渴望痛苦并非因为你是受虐狂,而是因为你可以吓退它。当你每次都有信心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掌控了自己对痛苦的恐惧心理。


当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把痛苦想象得越极端越好。比如,出现最坏的结果,你的感觉会是什么?台下观众朝你的演讲时喝倒彩、你的伴侣在架吵到一半的时候离家出走等。


如果你能掌控最坏的情形,那一切都会变得简单。痛苦越是剧烈,你越是积极地迎接痛苦,你就会创造越多的能量。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期间,他先后被关押在四所纳粹集中营,在那些地方,他的母亲、父亲、兄弟、妻子都被杀害,但他拒绝放弃,成了一名集中营医生。


在这个岗位上,他拼尽全力帮助集中营战俘保持心理复原力。和他一样,那些战俘都失去了一切,包括活下去的理由。他将自己对苦难的回应进行总结,写成了一本书,也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主张,尽管死亡集中营里的生活暗无天日,但它仍然代表着“机遇和挑战”,“人们可以选择从这些经历中赢得胜利,让生活取得内在的成功,也可以忽略这些机遇,依旧单调乏味地活着”。


“正是这种异常艰难的外部环境赋予了人们在精神上不断成长、超越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让不那么强壮的战俘比身强体壮的战俘更容易熬过集中营的生活。


要知道,英雄只存在于电影里,真正的勇气往往也会出现在和我们有着相同恐惧的普通人身上。当你学会使用“逆转渴望”,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不喜欢,你就会发现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好啦,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给你留一个小思考题:你的舒适圈在哪里?你认为面对恐惧,我们还能做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我们下一节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