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寒窗•花丛

图片发自App

【锁寒窗•花 丛】

壮气吞云,霞烟万丈,少年昔梦。

莺啼雨后,泥上飘零红径。

落霞飞、孤鹭徘徊,隔空幽恨无人省。

恰槛中猛虎,匣中孤剑,寸心不定。


风劲。人难胜。月出捧星榆,众亲皆醒。

风光正好,莫道玉山高冷。

陌上春,漫路衣香,劲风入袖卓越影。

舞青天、自在红英,伴云逐仙境。

图片发自App

非常奇怪的是,看到一株株正盛开的植物,基本上都是中间以上集中开放的花密而旺,越到下面则越寥寥无几,到了“莺啼雨后”,则更是有“泥上飘零红径”的惨淡。

历史曾经有过著名的特曼人研究,就是对高智商的一帮天才孩子进行跟踪,最后发现,同样是“壮气吞云,霞烟万丈”的少年却因为家庭教育文化不同而走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 ArnetteLareau)的科研小组对三年级的12个家庭开展了一项长期的调查录音研究。这些学生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既有来自富裕家庭的也有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结果发现12个家庭有12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过,按不同的阶级分,则最为明显的是只有两种教育方式。

一是中产家庭的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模式

二是家境贫寒家庭的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模式

协同培养”的模式主要在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自然成长模式则只是把孩子养大而已,而无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任由孩子自己发展,即便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显现出不同其他伙伴的独特资质。


虽说一种模式不一定优于另外一种模式,各有千秋。

只是,自然成长的孩子也就更易成为“孤鹭徘徊,隔空幽恨无人省”的孩子,难怪会被研究员标上“疏离,疑虑和强迫症”的标签。因为缺乏家庭的指导,也就极易陷入“恰槛中猛虎,匣中孤剑,寸心不定”的困境。毕竟他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良好愿望“制定策略”(customize)

相反,还有另外一种“月出捧星榆,众亲皆醒”的协同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正面影响力更大。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更有权利意识(a sense of entitlement)。

“这些孩子的行为表明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他们在各种情景中更加自如,愿意分享信息,并希望赢得别人的关注……通过互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是中产阶级子女的一贯做法。”

个人觉得,这只是一种倾向而已,很多中产以上以事业为重的父母也极有可能以工作忙为借口而有意无意地对孩子实行自然成长策略。

因而,如果监护人了解到协同效应的效果,即便是生活普通的家庭也会竭尽全力创造一种积极参与孩子成长的氛围。即便某个家庭成员不在了,其他成员一样会自动自觉地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为其成长提供健康的“漫路衣香”之路,从而,真正让孩子们顺利成长为“舞青天、自在红英,伴云逐仙境”的社会贡献者。

笺    注

泥上飘零红径: 源自辛弃疾在《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中的“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隔空幽恨无人省:源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恰槛中猛虎:源自李白的《赠新平少年》“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指就像老虎被囚在笼子里,雄鹰被拴在臂驾上。其中,羁(jī)绁(xiè)指用绳子拴住。韝(gōu)指臂上架鹰的皮套袖。

众亲皆醒:源自《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反用之,意为“协同培养”式的家长们一直处于清醒状态,反而是“自然培养”式的家长们一直处于皆醉状态 。

备    注

图片发自App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按周邦彦的《琐寒窗·暗柳啼鸦》格式填词。并已通过检测。

图片发自App

2、图摄自深圳梧桐山公园。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以诗词言志,以诗词写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

6、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7、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锁寒窗•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