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传》—子路的施政之道

        在子路看来,从政有什么意义吗?对子路来说,这个看法改变了很多。比如,在刚开始进入孔子门下的时候,子路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自己已经够聪明了,就算是学习,也是为了当官发财。孔子当然不同意这个观点,毕竟,孔子认为做官是为了帮助动荡的国家平复下来。孔子并不在意自己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富,而是在意自己推行的道理有没有被实现。但是子路呢?就大不一样了。子路认为,做官还能干什么?不就是发点财吗?当时的子路也许还并不知道儒家真正目的是什么,不知道孔子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更追求为他人做出贡献,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仁做出贡献。孔子认为,从政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目的,而是被当做一个工具使用在追求目的的路上。而孔子的目的就八个字,恢复周礼,推行仁政。那孔子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告诉当时的子路呢?因为孔子相信,子路是肯定不会听明白,也不会相信的。

        这里,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又显露出来了,如果孔子直接告诉子路,做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推行仁政的话,子路可能永远也不会加入孔子门下了。当时的子路压根不知道什么叫仁,我们为什么要去推行仁,这时要是孔子把大道理全部讲出来,子路肯定会对儒家一点兴趣都没有,挥挥手就走开了。孔子对于弟子的教学风格就是如此。孔子对于子路所用的“政策”是先围起来再吃。孔子如果直接讲道理的话,子路肯定会和听天书一样,毫无头绪。若先把子路收为门下,慢慢的“改变”他,就好办很多了。

        在孔子门下的子路,改变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在其中子路明白了自己的勇很好,但是后面要跟着道,不然就会成遇到危机就无法无天的小人了。在孔子门下,子路培养了很多关于从政必备的知识。比如说仁与道。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仁没有道的话,发出的命令就是冷酷的,而且孔子从政的核心观念就是推行仁政,要是没有了仁和道,还有什么从政的意义呢?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这是子路说过的一句话。子路说,一个弱小的国家,被大国威慑着,内有饥荒,外有战乱,给我三年的时间,我一定让这个国家繁荣起来。这句话志向确实高,但是光有志向没有本事,那么志向就只能叫做白日梦了,那么子路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本事呢?有

         “子路为季氏宰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孔子说,子路还当不了大臣,只能当具臣。那么大臣与具臣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具臣,顾名思义就是具体的臣,就是说干一些具体事务的大臣。但是它有没有大臣的地位高,为什么呢?大臣是帮助君上治理国家的,帮助主管治理国家的人没有自己的一套观念还行吗?但是具臣就不一样了,具臣只需要做一些具体的事务就可以,不要需要有过多的思考,而子路就恰恰有这样的能力。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子说,通过晓得线索,一两句话就可以断案的人应该只有子路吧,这里有没有贬低子路的意思呢?孔子是不是说子路太过于莽撞了呢?不是,断了一件案子是把这件事做好了,并且做对了,要是判错了的话就是冤案了,而这里孔子说的是断案,说明子路没有问题,人家思维很敏捷呢。而这样果断的性格当具臣就很合适,因为具臣本来就是处理一些事物的。

         虽然子路做官挺顺利的,但是他身上还有不少的瑕疵,因为它知识量太少,所以还做不了大臣,但是有趣的是,证实因为颜回知识太多了,所以也没有做官,做了儒家的应有接班人,这是不是一种过犹不及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仲尼弟子列传》—子路的施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