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三十岁就是而立之年了。何为立?普世价值观为立业,建树功业。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小虾米,无大鱼基因的传承,无乘风破浪的胆识,无得天独厚的才智,只能随着时代潮流浮浮沉沉,何以谈有所作为?

小时候,我们定义的“作为”是人上人,是吃了苦中苦后的高智商、高财富、高地位。长大后,我称其为“虚妄泡沫”。在阳光下总闪着彩色的光,也总稍纵即逝。何为稚气?大概是费尽心思妄想抓住“泡沫”,必然落空时,不由自主地气咻咻悲天悯人起来。何为成长?大概是能平心静气地看着“泡沫”被风吹散,被水消解,被路人戳破,归于幻灭,归于沉寂,一如流淌的时光。

这样说来,三十“立业”实属不易,普天之下寥寥无几。那么,我辈普通人不可死守此等妄念,如此方可与自己和解,重拾生活热情。立足当下,三十立功业难于上青天,那于孔子时代是否有合理性呢?

我们把时光倒退到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正值30岁。 在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由此可见,孔子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确实有合理之处。但追根溯源,孔子不仅才智过人,且有贵族身份的加持,这是万千普通人的生命常态吗?万千普通人真的能在三十岁崭露头角,建树功业吗?

再之,拉满孔子人生的进度条,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三十岁往后的时光里,到处周游列国,以求帝王将相赏识,托以治国安邦大任。但孔子一路风尘仆仆,屡遭挫折,轻则吃尽“闭门羹”,重则有性命之忧,戏称自己为丧家之犬。此时此刻,回望三十岁,于孔子而言,“三十而立”恐怕就立的就不是“业”了罢。

综上所言,三十而立,立业之言不妥。《周易·系辞下》告诫后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三十而立并非立业,就应转变思路,探索一种推理缜密,逻辑严谨的说法。三十而立,“立学”乎?“立道”乎?“立礼”乎?姑且一一论之。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年学通一艺,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在三十岁左右博士毕业,学业有成。南朝梁皇侃在其《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三十而立’者,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的一种状态,无法就此来解释孔子独特的思想。

南宋朱熹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志向。十五岁志于学道;三十岁明白了些道,然后守道;“四十不惑”是指对道越来越坚定;“五十知天命”是明白了大道;“六十耳顺”是无所违逆于道;“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从容中道。这种解释把前后都贯通了起来,也更加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义很广泛,用立道来理解“三十而立”会显得太过笼统,指向性不明。

后人很多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这种说法较为流行。比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就认为:“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强调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其中还透着几分成熟和自信。“立礼”的说法讲得通,也很有启发意义,但“礼”的定义又何止于此?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简单来说就是《礼记正义》序言第一句所言:“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定义何等宽泛,范围何等磅礴,天地、人情、国法、典章等内容浩浩荡荡。这绝非我辈普通人能立得起来的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听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却成了蝇营狗苟。于我辈普通人而言,还倒不如先独善其身,再论兼济天下。欲独善其身,内核必然是修心。三十而立,先立心。心之所愿,行之所向,方能一路芳华。

换言之,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走在可以得到它的路上。当然,你想要的东西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这点毋庸置疑,无须赘述。那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有一个办法叫排除法,观察你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思考你是否愿意活成这般模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接下来就应该搞清楚自己不愿意的原因。把原因凝练为抽象名词,这个抽象名词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想要的事物会越来越多,加以剔除后,自己想要什么就开始搁浅,慢慢展示它的真面目了。

这就是找寻“心之所愿”较为低效蠢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能激发对自我的好奇心,一次次焕发生活的生机与新意。这让我想起之前在lc,我相识相交的一位朋友,她已是中年,我比她的大女儿只大了两岁。我很羡慕她,羡慕她家境殷实,羡慕她雷厉风行,羡慕她能言善辩,羡慕她人脉广泛,羡慕她家庭和谐,总而言之,我渴望成为她,以为这就是我的“心之所愿”。时间无言,却可唤醒坐井观天的青蛙。我慢慢发现如果不能把握好分寸,优点必与缺点相应而生,她家境殷实,不一定所作所为合情合法,她雷厉风行,极容易专制横断,她能言善辩,是否得饶人处且饶人,她人脉广泛,真假应酬颇煞身心,她家庭和谐,是否避重就轻美化关系。原来,我不想要狡猾、蛮横、伪善、虚伪,哪怕家境殷实、雷厉风行、能言善辩、人脉广泛、家庭和谐。也许我想要的是踏实的心境、干脆利落的心性、温暖的心安。但,我还不能够明确,我还需要在漫漫时间长河中步履轻盈地去观察,去思考,相信总能发现命运之神留下的一份份小惊喜,指引我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我来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每天目睹了更多样态的生活方式,有富二代,有拼二代,有郁郁不得志的,有激情四射的,有怨天载道的,有信念坚定的,而我,是别人眼中憨厚纯真的。我想我不能再犯以往的错误了,我不能渴望成为谁,我应该保持好奇心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撷取几朵花瓣,装点自己的生活。如果我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就先避开不想要的,好好尝试一番吧,站起来走,就总会有路。

快三十了,我乃平庸之辈,那就先立心吧。心之所愿,行之所向,尽享一路芳华!愿有生之年,能微微涉及“兼济天下”,大概应是死后器官捐赠了吧。

(谨以此文献给2021年10月份,一个最多纪念日的月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论“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