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学习原理概要 (随机森林, gbdt, XGBoost)

集成学习是一类机器学习算法,主要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基本思想是结合多个弱模型变成一个强模型。
本文自网络资料参考整理而来,参考列表在文末。本文重点描述方法原理和基本过程,具体推导请参考文末链接。

1. 分类决策树

  • 基本特征:每个叶子节点是一个决策分类,比如买这件商品或者不买;比如去A商场还是B、C商场。每个中间节点是一个特征的判断。
  • 分裂决策:信息增益。遍历每个特征,每种决策(离散变量可以为多扇出,连续变量可以遍历找中间值),找出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和决策,执行分裂。


    image.png
  • 信息增益:可以是信息熵或者基尼系数。二者表示含义类似,均为信息的不纯度。基尼系数是信息熵中log项在p=1附近的一阶泰勒展开。


    image.png

2. 回归树

  • 基本特征:每个叶子节点代表一个回归值,实际上就是叶子节点所包括的一组样本值的平均值。
  • 分裂决策:有两种方法
    1. 最小标准差。依旧遍历每个特征,每种决策,计算子节点带权标准差,选择最小的决策。
    2. 最小平方误差。将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方误差累加,选择最小的方案。
  • 终止条件:节点的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均值)低于阈值;或者节点内的元素个数低于阈值。

剪枝

有关这两种树的剪枝,可以分别计算每一个中间节点的剪枝收益,注意此时损失函数不只有最小平方误差或者信息增益,还需要树的复杂度,即树的节点个数、高度等。我们可以给复杂度代价这一项前面加一个权重因子,当比较大的时候,分类/回归精度不再那么重要,子树的复杂度很重要,会更倾向于剪枝。
具体算法上,我们可以算每一个中间节点的临界值,依次选择最小的对应的中间节点剪枝。生成的一大批树里面可以利用K折交叉验证选一个最好的。
详细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418306627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813348

3. 随机森林

  • 基本做法:随机森林其实是上述两种算法的优化算法,主要是利用随机性,提升算法精度和鲁棒性,降低方差。具体来说,就是在训练集中随机采样多次,采用一组随机特征,分别训练一颗决策树。使用时让数据travel多棵树,得到结果,如果是分类任务可以取众数,如果是回归任务可以取平均数。
  • 原理:假设一个决策树的分类准确率是70%,n棵决策树中至少有一个分类正确的概率就是,是一个较大的概率。
    由于多个模型之间并无关联,这一类学习机通常称为bagging式的集成学习,集成学习表示组合多个弱模型构成一个强模型。

4. BDT提升决策树 (boosting decision tree)

实际上是多颗回归树,不过是以递增形式生成的,即boosting,是继承学习的另一种fashion。每一棵树的生成都依赖于前面生成的树,最后做回归的时候,需要把多棵树的回归结果相加/带权相加。
具体来说,BDT首先训练一颗回归树,然后将训练样本的目标值改为残差,再次训练残差。

5.GBDT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 一言概括:BDT使用的是残差迭代做回归树,GBDT使用的是损失函数的负梯度迭代做回归树。
  • BDT是GDBT的一种特例,当损失函数是二次误差时,负梯度就是残差。
  • 负梯度:损失函数对假设函数求导(梯度),导数在之前树的输出值的位置的值,就是所谓负梯度。
  • 为什么使用负梯度?当新树的输出值和之前树的负梯度接近时,可以保证,新树可以减少整体误差。(具体证明过程可以对代价函数做一阶泰勒展开(在上一棵树的输出值位置处),然后移项做减法可得)

6. XGBoost

一个进阶版GBDT

  • 代价函数:相比于GBDT等,代价函数除了回归误差(即最小平方误差)以外,还引入了一项树的复杂度,由树的叶子节点个数和叶子节点回归值的平方和组成。

    • 我们仍然假设一个叶子节点的回归值是统一的,但不同的是,每个叶子节点的回归值不再是样本平均值,而是根据更复杂的统计信息而来。(具体来说,先设为变量,在对目标函数求导过程中可以解得具体值,和所在节点的G和H有关,下述)
    • 可以将代价函数的回归误差部分进行二阶泰勒展开(在前一棵树的输出值位置)。展开之后化简合并到新树的每个叶子节点中,假设共T个叶子节点,叶子节点中每一个样本有一些损失值,是一个常量,由之前的树算得。生成一棵新树之后,每个叶子节点的损失由其中的数据项的损失值加和得到,整棵树的损失由下式得到。


      image.png
  • 训练过程:

    • 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梯度下降?在这篇博客里面,我们一直使用树结构,而树结构是不适宜直接用梯度下降的,因为这是一个分层的过程,每分一层,样本总量就减少不少,因此直接从结果上做梯度下降是不合适的,也不容易收敛,毕竟我们很难从一开始就知道有多少个叶子节点,每个叶子节点的回归值是多少,叶子节点和训练样本的如何对应,如果随机初始化的话,收敛难度很大;更关键的是,这个对应关系大概率是一个不连续的函数,梯度本身也没有意义。
    • 实际训练过程和之前的方法类似,在每一个节点处,遍历每一个特征,每个分割点,计算分裂后的目标函数减少量,选择减少量最大的即可。
    • 终止条件:没有有收益的划分/节点内样本量较少

参考资料:

  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a4y1t7DS?p=8&spm_id_from=pageDriver&vd_source=b36eb3caf743a16b1961c9b1319fab0f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P4y177rw?p=5&spm_id_from=pageDriver&vd_source=b36eb3caf743a16b1961c9b1319fab0f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8306627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765582

你可能感兴趣的:(集成学习原理概要 (随机森林, gbdt, XGBo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