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这篇课文,是太史公描写人物群像的扛鼎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不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在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上,更是精彩之极,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内在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太史公对人物的刻画描摹逼真至极,读来引人深思。从人物群像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培植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全面的去思考和认识事物。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总是习惯于从正面或者反面的角度去看待评价,要么完美无瑕无可挑剔,要么就作奸犯科邪恶至极。这两种思考方式都比较极端和偏颇,这样就容易造成一元式的单向思维,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诱导熏陶下,人容易陷入非理性的极端思维。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对人物群像的分析,通过阅读全篇文章,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根据课文内容找出其喜欢的理由或者依据。这样的课堂设计,培养的是学生地思维力和思辨力。通过学生地课堂表现,我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地思维普遍缺乏深度和广度,存在一元的极端误区,要么这个人物在自己眼中很完美,要么这个人物就一无是处。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知半解先入为主的思维误区,没有任何依据的去凭空塑造自己理想中的英雄形象。其实这篇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八个人物,分别是左司马曹无伤、樊哙、张良、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这八个人物可以分为四组,分别是主帅、谋士、部将和内奸。其中曹无伤和项伯是内奸,而樊哙和项伯则是刘邦与项羽的部将,张良和范增是谋士。这四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各有特点。刘邦的善于用人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照,刘邦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方寸,就会“为之奈何”,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充分说明了刘邦的缺乏主见,但是他却知人善任,能屈能伸,所以他最终赢得了争霸之战的胜利。而项羽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听劝解,直至乌江自刎都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性格害了自己。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理解,既要看到这个人身上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点,全面客观的去审视文学视域下的人物形象,有助于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在理性的思考中,才能全面而客观的去评价和认识历史人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鸿门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