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因何而生?运营和市场、销售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打开招聘网站,翻来覆去左看右看,五花八门的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抖音快手火了,又有了短视频运营;直播火了,就有直播运营;私域流量刷屏了,又来一个社群运营。

名字挺花哨,但工作并没有高大上。

虽然大家互相瞧不起,但薪水暴露了运营人真实的价位。运营薪水鄙视链:社群运营>直播运营>短视频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

沦为鄙视链末端,出去面试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古典自媒体。


为何要生我:“运营”因何而生

“运营”这个名称是随互联网同生的,只是20年前它的花名可能叫“网站编辑”“贴吧吧主”。

挂着“互联网”光环的HR或者猎头提到传统企业总略带不屑,就像天天996的打工妹瞧不起喝茶倒水写报告的乡镇公务员一样,都是出来卖艺的,何必呢?

说岔了,“运营”这岗位的诞生源自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价值构成发生的部分改变。

不同时代的产品价值公式如下

传统产品价值=功能+体验

互联网产品价值=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

举个例子,以前我在某工业巨头卖开关插座,就是家里按一按控制开关灯的开关。

现在很多人家里还是传统的“机械开关”,这类消费者关注的就2点:第一是功能,延申起来就是安不安全,使用寿命长不长;第二就是体验,比如外观好不好看、摸起来手感顺不顺滑。

做这款产品的市场营销人员的对外的宣传点总是如此的枯燥且乏味。


这个导图可能有点狭隘了,众多小伙伴趋之若鹜的快消品FMCG的玩法显得更666,但无非是在功能和体验上挖掘得更深一点,比如一杯咖啡,功能上持续不断的开发新口味,体验上邀请明星背书,或者赋予圈层人群价值,比如星巴克。

在传统产品里面,用户不创造价值,产品从设计、生产和用户没有关系;只要钱付完,基本两清,如果没有售后问题应该是不会再见面了。

互联网产品就不是这样,用户会创造、交换价值,他们甚至会参与产品的设计和迭代。

用户参与价值不仅仅用于变现,还能够用于产品迭代、增强产品粘性等等。它的含义主要包含3个方面:

第一,用户流量变现。互联网老是说“流量为王”,说自己的地位恨不得把DAU吹得老高,主要是因为用户流量能变现。变现方式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古典派卖banner、坑位、进场费,现代派卖SEO/SEM,当代派卖内容。都2020年了,诸位该不会还以为阿里卖的是商家的坑位吧?

第二,用户持续创造价值。一个用户能创造的价值,无非是内容和钱。知乎、豆瓣社区APP更希望用户给内容,电商或交易类APP更希望用户给钱,它们好去吸引商家或者司机。

第三,用户加速产品迭代。传统企业的产品迭代速度很慢,这个“需要迭代”的用户反馈到达产品经理路径往往是:经销商调研时吐槽、走访门店店员吐槽、售后客服倒苦水。日理万机的产品经理需要勤勉地频繁出差、热心和经销商、店员打交道,还需要从客服滔滔不绝地苦水中理清产品的问题点,这实属不易。理清思路后,产品经理再核算产品销量、项目时长、迭代成本,很有可能日子一长,这个产品经理也跳槽了。

但互联网产品不一样,用户反馈的问题是白纸黑字躺在APP里的,运营工作人员只需要把问题归类总结,再反馈给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梳理需求,跪舔IT大哥改下代码,产品的新功能就上线了,只花了1周不到的时间。

回到开关插座,当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它被改造的不仅是从有电线到无电线或者是声控/体感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加入了整个智能产品生态圈,它躺在了“米家”APP里。

当然米家现在只是个工具,接下来我们可以想想怎么用“用户参与价值”把平平无奇的开关插座互联网化。

假设米家APP通过各种智能产品拉了1000万用户,如何最大化挖掘用户价值?

低端局骚操作:开设广告位开始卖展示钱。首页开设banner位,轮播CPD 2万/天。家居智能产品总是配套买的,比如买了开关就要买灯,开关的牌子也有好多种呢。想买开关的用户搜“开关”,TOP3 坑位费10W/月,买关键词也行,买灯的用户结果页也出现”开关”的搜索结果。

这个吃相有点难看,企业还是要堂堂正正赚钱,不能活得像百度。

高端局玩法来了,米家APP开启社区模式。这个社区有家居行业KOL领袖教各种家居布置高阶玩法,有各类热爱生活的素人热情讨论家庭布置。家居行业KOL要挖过来,包装成直播达人、图文达人,签个MCN,米家和KOL谈曝光分成,KOL还能卖卖米家APP里的产品,再和平台谈谈返佣分成。

用户对社区有啥不满,有啥话题要讨论的,都由社区运营来监测,让大家畅所欲言。

米家赚得盆钵体满,最惨是品牌。搞了一轮,没薅到用户羊毛,倒是被米家忽悠了一大笔钱。


我存在的意义:角色定位

不管传统公司还是互联网,在外企做“digital marketing”和互联网的“新媒体运营”感觉是换个马甲做同样的事儿。

运营、市场、产品的角色定位在每家公司都不同,甚至是相互混淆的。

市场VS产品

在李叫兽《市场部到底该做什么?》里已经把市场部的活儿描述得比较完整,简单来说,市场部是创造和管理消费者无形价值的部门。

相对之下,产品经理是负责创造产品有形价值。“有形”和“无形”的区别在于用户能否直观感知。

举回开关作为例子,消费者买开关用手掂量下重量(质量),看看好不好看(外观),按键好不好使(便捷),这些都是产品经理赋予产品的有形价值。

市场部能干的无形价值大概是几件事,小兵天天都听得发腻了。市场部工作的意义如下:

第一,品牌影响力壁垒简化用户决策。同样都是卖开关的,大家只卖9.9,在同类品牌竞争中,消费者一般只选品牌影响力大的,自己亲戚朋友都听过的牌子。这就是“品牌广告”的价值之一。如果品牌够响亮,经销商和甲方都喜欢把LOGO放大再放大,百年名企这种背书最受欢迎,原因很简单,LOGO能担保质量。

第二,提供消费线索的价值,比如促销,或者品类选择。家里装修本来想买其他牌子的开关,但是看到A开关门店在做促销活动,一套开关5折起,消费者就被转化了。或者是高频产品同品类竞争比较激烈,比如饮品里有咖啡、茶、可乐,不知道喝什么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星巴克公众号说今天出了新口味,那就买一杯吧。

第三,品牌精确传递产品的体验价值。当开关的市场营销人员每次做新品上市很痛苦,因为全行业、全公司、全销售、全产品经理都知道每家的开关插座技术都差不多,但总不能对消费者说,“平平无奇的开关,能安全控制你家开关灯”吧。每个新品都要传递一个和对标竞品不同的体验价值,这就是key message,也就是互联网说的“抓手”,比如手感更好,外观更好看,颜色选择更丰富。

第四,市场能赋予身份价值。市场需要从门店物料、客服培训、额外礼品支持等更方面体现品牌的定位,或者是传递用户某些身份特征。比如购买西门子无边框开关说明是对生活有品位有追求的人,购买X牛的人可能家里装修风格更土味等等。

简单来说,市场就是让品牌占领用户的心智。

当用户决定要购买开关时,第一个想起的人会不会是你?

当用户想喝饮料时,能不能想到近期被你影响过?

当用户看到你产品的时候,能不能想到你和其他产品的差异化在哪里?

当用户购买你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什么身份的人?

市场VS运营

在营销学里,“4P营销理论”很流行,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在传统企业里,尤其在工业品领域,广义的市场部往往会整合产品部和marcom部(狭义的市场部),产品部负责产品、渠道和价格,marcom部负责促销。

如果企业的产品线更大点,市场部就会和产品部分离,而把内部的职能划分得更为细致。

在传统企业里,消费者的购买路径是一次性的,比如开关买了一次,下次可能就是13年后了。某些高频产品,比如全家便利店或者超市,更早领悟到用户的价值,早早就进行了会员卡等等,其实这应该算是传统企业里做得很早的用户运营。


在用户决策链条中,市场部关注的应该是前2个环节,没能力的市场部可能只能包揽第一个环节的活儿,第二个环节被销售部领走。

但在互联网领域,因为用户和产品并非是一次性决策,而是接触十分高频,比如知乎,用户可能一天登录10次。

怎么维持用户保持活跃,增加用户停留时间,另外在互联网产品中,大部分时候是缺少传统企业的“销售部”这个角色的,所谓的变现更多是用户的付费转化,这部分的角色主要由运营来承担。

所以在互联网产品中,用户的决策路径变成这样:


在互联网产品中,市场部的工作看似很虚,因为相比增长部、内容运营部等其他对DAU,流失用户数负责的部门,市场部背的KPI只是个曝光数,而且每次活动对外传播曝光上亿,导流回站内的人数竟然不过万,这么性价比奇低的部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市场部负责的更多的是扩大品牌、产品的用户认知和提升产品的无形价值。举个B站后浪刷屏的例子,在疯狂拉青你2综艺红人拉DAU的时代,B站居然找个老艺术家联合官媒拍了个演讲视频,这个思路和动不动谈直播好不一样,好新奇!

这就是做市场的思路。

B站后浪视频虽然不能直接拉动B站DAU,视频末尾也没出现跳转APP下载按钮,其实更多的是提升产品的无形价值,塑造B站的破圈形象。

当你想看视频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去B站看(简化用户决策);

当你不知道想看啥时,想起B站的后浪,忍不住点击再看看最近B站除了啥新鲜玩意(提供消费线索);

当众多视频网站都是发青你2综艺时,用户还是优先选择去B站看,因为B站有有趣的弹幕和评论(提供体验价值);

你和别人说你平时宅家就看B站,在别人印象中你就是二次元爱好者(提供身份认同)。

运营更多的是瞄准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或转化场景,实现更好的用户转化,提升产品数据。这也是为什么运营总是背负各种沉重的指标,DAU、用户流失率等等。

回到B站的例子,B站运营主要负责用户的拉新(双微一抖投效果广告)、用户活跃度(站内做些专题活动)、创作者激励体系(生产更多优质内容),付费转化(开设打赏、广告位等)。

所以,市场部在站外做的曝光并非毫无意义,也不能因为在双微一抖加了站内跳转链接,就以此评估市场的功劳。因为市场和运营背的指标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产品VS运营

产品和运营的关系是: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以及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产品经理负责界定产品功能、产品设计等,比如知乎目标是打造成内容社区,大众点评目标是做成本地店铺评价平台,帮助大家找到性价比最好的店。

作为一个用户,对这么雄伟的产品目标肯定是无法感知的,运营必须通过短期的活动或者刺激让用户感知并且使用产品,并且根据用户的反馈迭代产品。

举大众点评作为例子,作为本地餐饮店铺评价平台,如果用户登录APP,发现没有多少个评价,肯定不愿意继续用这款产品。运营就要创造一些小活动,比如大众点评创立之初就是在大学里宣传,”在APP写满3个评价,就能得到一本XX本地指南这本书”。

当用户不断积累,运营会收集用户的负面反馈,甚至是挖掘未曾想到的用户需求,

大众点评最开始做星级评价时,店铺评价还没出现2个小数点,只有个位数。但是4~5星级店铺太多了,这影响到用户决策时,运营可以增加“2个小数点”,通过对星级分类更精细化,达到店铺等级的更深层分类。这就是运营迭代产品的例子。

到了2020年,saas和第三方开源平台的层出不穷,开始把“产品”这个角色重要性不断淡化了,而更多的是强调“算法”和“运营”,如何对用户进行标签管理,以便进行更好的分发,是下一个重要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运营”因何而生?运营和市场、销售的区别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