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概念?

概念,构成了我们整个认知世界。

在没有语言之前,人类基本是无法沟通的,也很难认识这个世界,更谈不上知识的深挖和传承了。当时的人类,只能够进行应激反应,并将这种反应植入DNA中,继承给下一代。这些应激反应,经历了几万年,现在仍旧存在于我们的DNA之中。比如,我们遇到危险,会条件反射的逃跑;我们看到蛇,会条件反射的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一开始对一些简单的东西,进行了定音(即固定发出某种声音)。比如,当古人类发出某个固定声音时,可能代表着危险。就这样,人类慢慢累积了一些语言,来表达一些简单的意思。也正是有了语言的出现,人类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交流,并能将经验和知识传承给下一代。

到今天,我们的语言已经非常丰富了。但这正如信息过剩一般,语言的复杂性,让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开,反而影响了某些语言本质的了解。这让我们无法去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老子、孔子的年代,语言相对匮乏,他们能更好的对某些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展现出了智慧的魅力。

而与语言泛滥相反,有些重要的概念却没有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一旦这个概念的词汇缺乏,我们的大脑便会进行混沌状态,导致无法认知某些现象或规律。以“上火”为例,这个词是中医发明的,用来形容我们的某些症状。但是,一旦你跟外国人提及“我上火了”,他们肯定无法理解。即便他们跟你一样的症状,他们也无法理解“上火”的概念,因为他们的语言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因此,概念是语言存在的基础,是人类认知世界万物的根本。

我一直寻求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我看了很多书,读了很多道理,但却很难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知识框架体系。究其原因,我觉得应该是概念出了问题。我或许给自己建了个空的框架,在脑海中建成了工作、学习、家庭等框框,但是我却很难将他们填满。即便放入了一些概念,但大多也用不上。去年6月开始,我进行了大量阅读,视野的确得到了拓展。但我还是很难去完善自己的框架,更别说取用自如。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当时理解的,大多是观念,或者各种想法。这些东西无法塞进框架中。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塞入框架呢?概念。而观念和想法,应该是对概念的发散。但是,你必须先有概念,才能有完善的观念和想法。

举个例子,我通过阅读,知道了一个观念:价值投资应该关注资产本身的价值,并坚持长期投资。这句话看似能指导我们行动:我们通过筛选有价值的资产,然后长期持有。实际上,这句话根本就不能让我们有效的行动。资产是什么?有价值是什么?长期是多长?这里牵扯到很多单词,大多数人在还未理解单词的概念之后,便贸然出动,结果一无所获,甚至满盘皆输。我也是如此,看了几本价值投资的书,便跑去股市投资,目前还是亏损状态。观念是句子,概念是单词。要想观念真正产生作用,我们的深入理解单词的概念。

李笑来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李笑来的每个章节,基本都是在阐述一个概念,然后变成一个理念,变成一个方法论。就像他在书中提到,概念其实就是价值观,这决定了你对某个事物的深入认知;在这之后,才到方法论,教你怎么去做事情。如果你脑海中没有某个概念,任凭你怎么折腾,可能都于事无补。这就像韩寒说的那样,读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此,我的写作之路,我的成长之路,从认知概念开始。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我前两篇文章,分别提到“成长曲线”和“信用”两个概念。当我专门针对某个概念,去阐述我的理解,并以此指导我的行动时,我发现我对事物的认知更清晰了,而且行动的方向也更明朗了。尤其今天给公司员工进行演讲,我对某些概念的深刻认知,居然能让他们大吃一惊。

写作,不就是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观察吗?这个事物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当然,更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某个有价值的观念。概念认知越深,它就越能指导我们的工作与成长;当这个概念在工作与成长中用得越多,那么,又会反过来促进我们加深这个概念的认知。这,不就和“刻意练习”如出一辙吗?

有意思。那就让我从概念开始,去认知这个世界吧!这篇文章,就是对“概念”这个概念的认知。它指导我如何去认知概念,修正概念。等概念的认知足够深刻,那么,它就可以放入我的框架中,随时取用了。

在这个体系中,知识框架,就像书架,分门别类;概念就像书本名字,不同的书本名字,归属于不同书架,放入不同的框架中;书里面的内容,便是概念的深入挖掘。如此这般,概念就非常形象了。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概念之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