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追  梦

岁月如歌,光阴荏苒,我们当初追梦的时候,已经渐渐远去,纵然16年过去了,但是那些发生在李旺中学的追梦故事却永远难以忘记,永远的烙印在那一段风雨兼程的蹉跎岁月里。

李旺中学,一个让我们追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当时,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个班。鉴于文理科班级的上课需要,我们十三个文科生的学习区域被划分到了同一排平房的一间小教室,里面很小,放满了桌凳,也就只能坐个十三个人,政史地三科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是站在挨着门口的一个小桌旁边给我们讲课。轮到语数外课程的时候,我们十三个人又回到大教室,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这件事情,一直让我比较自豪。原因是,我们文科生拥有两间教室,两套桌椅,这个待遇在当时的李旺中学,可以说是非常优越。

记得,在李旺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艰辛。我们来自周边乡镇的学生,一般都是周六周天才能回一趟家。周日的下午,从家里带上些馍馍、馒头和咸菜,顺带半袋子黄米,花个五毛钱或者一块钱,坐着带篷布的三轮农用车,摇摇晃晃的来到学校。我们的宿舍极其简单,一间很小的平房,从门口到里墙,纵向垒砌了两排砖墩,再铺上木板,就成了我们十几个人的大通铺,每个人的“床头”都放着一个简陋的木头箱子,专门存放馒头和咸菜等吃的用品。所以,从门口看宿舍的情景,就是左手一排木头箱子,右手一排大通铺,中间的走廊基本上是单向“车道”,进出让行的话,还需要胸贴着胸,才能勉强对向行驶。周日的傍晚,可谓是最热闹的一段时间,大家纷纷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都往箱子里摆放,香味儿弥漫着整个狭小的宿舍。然后,背着黄米袋子,匆匆赶往学校食堂,交米换票,顺带着打一壶开水提回来。当然,水壶可不是暖瓶,又一个大号的塑料油壶,已经非常高大上了。

学校的食堂不大,在水房的旁边,里面唯一的设备,就是一个很大的锅台上,放着一口直径大约两米的大铁锅。每次食堂师傅做饭的时候,先是拉一根胶皮管子放到锅里,拉开电闸,等到锅里的水抽到快满的时候,就用大火开烧。大约过个一小时左右,食堂师傅会在炭火的烟雾和水蒸气中,站到大锅台上,放里面倒进黄米,再用一把手柄很长的铁锹,在锅里来回搅动,以防止糊锅,直到水蒸到八分干为止。学生排队吃饭的时候,食堂师傅再用一把大马勺儿,从锅里舀出来,一点一点的往学生的碗里盛。这样的黄米饭,掺杂着家家户户拿来不同成色的黄米,带着一丝没有经过淘米过程的麸糠味儿,就着咸菜,我们整整吃过了那些上学的岁月。

2002年的李旺中学,校园里除了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教室以外,还有紧挨着大围墙里面的小树林。为了追梦,高三的那一年,我们每个人都拼了。凌晨五点左右,就在黑暗中从床上摸索着爬起来,拿着价值一块钱左右的蜡烛,直接到教室里,看书学习。一般情况下,通常都是不洗脸,偶尔也会在漆黑的夜色中,钻进水房里,拧开水龙头,双手捧着,往脸上泼些水,在去往教室的路上,拉起衣襟擦上几把,算是进行了一场非常正规的洗漱过程了。天色渐渐发亮的时候,悄悄走出教室,爬个缓坡儿,走过坑坑洼洼的大操场,钻进小树林儿,捧着书,开起了一天的晨读。忙过一天,晚自习下了以后,九点左右的时候,大家依然不愿意离开,继续点着蜡烛,忙忙碌碌的复习,一直到很晚很晚。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临近寒假的时候,我和大嘴、阿龙三个人,不谋而合地,提高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寒假不回家,留在学校,继续看书学习。值得庆幸的是,学校还为我们三个人赞助了一小推车炭。在大嘴的提议下,我们几个还专门剔了个光头,也许是以示从头开始的意思吧。整整一个寒假,我们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习、看书、吃饭和睡觉的过程中度过的。锅碗瓢盆都是我们几个从家里带来的,做饭也基本上分工协作。也许是经常感觉饥饿的缘故吧,每次做饭的时候,我还会和大嘴争执一番,原因是,我总喜欢往锅里添水,显得饭多一些。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三个人,在2002年的那一场高考中,他们两个都考中了。而我,却在刀郎的那首《2002年的一场雪》的歌声中,和阿长一起,踏上继续追梦的道路。

当大部分学生,兴高采烈的乘坐着大巴车,怀揣着梦想,去上大学的时候。我和阿长一起,从三营一中到固原二中,从海原回中到海原一中等几个学校,寻找门路,咨询政策,落实复读的着落。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在浩瀚无垠大草原上,飘忽不定。为了追梦,我们渴望着能够找到一个帮我们圆梦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