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他们奠基起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的从容,通达高远深邃之境。”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要培养既博学又要有专长于某一科的人。我们很多老师的知识面很狭窄,教语文的不懂数学、英语和其它知识,教数学的不懂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融通,变成孤立、单一的了。怀特海说,这样教的结果是知识变成僵死的,学生的思想变成呆滞的。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要避免这种思想上的僵化,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二是要教,一定要教得透彻。同时教太多科目,给学生传授一点皮毛知识,一些碎片化知识进入学生大脑,激不起任何的思想火花。一定要少而精,就如我们上课时,不要给学生灌输太多的知识,学生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一下子消化不了,反而效果不好。应该抓住关键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并加以利用,这样知识才可以反复使用。怀特海特别指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试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不能“运转”,变成了僵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装太多有什么用呢?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教育的核心。知识要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只有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儿童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要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最理想的教育有四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教师的天赋,二学生的智力类型。三他们对生活的期望 。四学校外部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激发这种兴趣,不管你想要加强学生何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练习这种能力。不管你想建构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云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教育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林”来认识“森林”。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把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对问题的看法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

教育的功用就是培养有风格的人。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有了风格,你可以做事直达目标,有了风格,你可以预见你的行为和结果。风格是专家独享的特权,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怀特海在当时的英国就缺乏明确的教育目的,把知识单独地与学生的思想割裂开来,教育成了逐利的工具。学校为了升学率不得不把学生当成考试的工具,课程变成了僵硬的,学生被动地听课,老师上完课就走,考试追求标准化,由于轻浮且迟钝地处理教育问题所造成的破碎的生活,受挫的希望,民族的失败,让教育人难抑心头的愤怒。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