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都》
(1)主要人物介绍
①千重子(双胞胎姐姐),被古都丝绸商夫妻从小收养,具体收养途径表达不清楚。
②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养父。
③繁子—千重子的养母。
④苗子(双胞胎妹妹),生活在北山杉村,在村里一户人家当雇工干活。她认为父母的早逝是因为抛弃了姐姐的报应,她心甘情愿地为父母继续承受这份苦,以求救赎。
川端康成信仰佛教,这里表达的即是佛学里的因果关系。
(2)内容梗概
《古都》为川端康成1962年出版作品。该作为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部作品之一。其它两部为《雪国》、《千只鹤》。
《古都》描述了千重子与苗子一对孪生姐妹,她们命运充满着悲欢离合与心酸悲苦的历史,而这段真实历史的表现的背后是日本传统与外来文化冲击造成的,守护与开放之间的矛盾心理。
作者笔触细腻,清浅地向大家道出古都宜人的风貌与这里生活的人们状况。寂寥与凄凉中含片刻温情,但依然难抵变革之困,作者对人生无趣的看法无不显露其中。 资本制度下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人情冷暖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心情,他对现状表达着深深的徒劳虚无感。
二战失败后,日本正在接受明治维新后的第二次重大外来思潮侵扰。传统和服图案不再卖座,西方抽象图案受到追捧,美军驻扎在京都最美丽的植物园里,基地不许日本人靠近。
作者面对现状,想用自己的认识警醒麻木的国民。本国传统工艺与西化思潮的影响不断交织出一个离本体文明越来越遥远的文化。作者纠结矛盾可发现了自己力量的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发出自己最后的呐喊。
(二)《古都》中的京都之美
京都自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京都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部分历史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平安京营建时,遣唐使仿建都城长安与洛阳的很多中国唐代建筑。
京都被视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日本文化的源点与象征之地。那里有神社、佛阁、庭院为代表的建筑、也有绘画、插花、茶道、料理等传统活动,京都还有日本陶瓷工艺与传统服装和服街,最美的樱花也在那里,被称为“千年古都”,名不虚传。
川端康成也在《古都》里写道,京都的一年四季,传统节日不断。比如:神游节、伐竹会、祗园节、祭宵山、屏风庙会等。
(1)植物园看绿
京都的绿叶最美。修学院离官、御所的松林,古寺那宽广庭园里的树木自不消说,在市内木屋町和高濑川畔、五条和护城河边的垂柳,都吸引着游客。
翠绿的柳枝几乎垂到地面,婀娜轻盈。北山的赤松,绵亘不绝,细柔柔地形成一个圆形。时值春天,东山有悠悠绿韵的嫩叶,晴天可远眺壑山新叶漫空茏翠。
植物园的樟木林荫道,枝干左右盘缠。枝梢上的新叶,还是一片娇嫩,略呈红色。虽然没有风儿,有的枝梢却轻轻地摇曳。从林荫道出来沿着鸭川岸边登高可眺望北山的景色。
京都御宝(仁和寺)的明樱和八重樱属于晚开品种,樱花园里开满的一簇簇樱花把枝头都压弯了。
植物园的喷泉四周开满了郁金香。走进喷泉,春风轻轻吹拂,四处飞溅起小小的水沫。
喷泉的左边,隔着玻璃温室可观赏各种热带植物。路的右边,挺拔的雪杉正抽出悠悠翠绿的新芽,下层的枝丫贴近地面伸展开去如孔雀开屏。
从树荫下向右拐,就到了郁金香园。满园怒放着大朵的郁金香,有红的、黄的、白的,还有黑茶花般的深紫色,在各自的园地里花团锦簇,争艳斗丽。郁金香园前面有喷水池,池里有鲤鱼。
从低洼的郁金香园拾级而上。石阶旁边,与其说是围上树篱笆,不如说是雾岛杜鹃团团簇簇,活像一道长堤。现在不是杜鹃花期,但它那小嫩叶子的悠悠绿韵,把盛开的郁金香村托得更加娇艳。
登上去,只见右边一片宽阔的牡丹园和芍药园。这些园圃也还有开花。而且,大概是新辟的。东面可以望见比壑山。从植物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望及比壑山、东山和北山。但是芍药园东面的比钗山,好像就在正面。
夏出植物园,右边加茂川的堤岸上立着一排排松树。太吉郎率先穿过松林,下到河滩上。虽叫河滩,其实就是一片长着嫩草的细长的绿野。突然传来一阵流水声。
透过稀稀疏疏的樱树,可以看见后面正中的爱岩山,它与西山相连。河流上游,快贴近北山。这一带是风景区。
特色备注:和服街
(2)平安神宫赏樱花
京都平安神宫从1895年开始,每年10月22日举行的游神节,展示自平安时代至明治维新各个时期的风俗变迁。
平安神宫是为了纪念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在京都建都的桓武天,于明治28年(1895年)营建的。神门和外殿是仿当年平安京的应天门和太极殿建造的。它右有橘木,左有樱树。昭和十三年还把迁都东京之前的孝明天的座像一并供奉在这里。很多人就在此地举行神前婚礼。
令人神往的是这里装饰着神苑的一簇簇红色垂樱。红樱下有草坪。西边回廊人口处,映人眼帘的满是红色垂樱,马上使人感觉到春天的景色。
这才是真正的春天!连低垂的细长枝梢上,都成簇成簇地开满了红色八重樱。像这样的花丛,与其说是花儿开在树上,不如说是花儿铺满了枝头。使人感到十分温柔和丰盈。
八重樱的红花稍带点紫色,使人想到了带着色彩风韵的女性,那般娇媚润泽。
距离八重樱花不远,有个水池。池畔的菖蒲叶悠悠嫩绿,挺拔多姿。睡莲的叶子漂浮在水面上。林荫小道,嫩叶清香,湿土芬芳。庭园池边的红色垂樱倒映在水中,凄美无比。
水池对岸的树丛中,马酔木腼腆地开着白花。松木的翁郁青翠和池子的悠悠绿水,把垂樱的簇簇红花,衬得更加鲜艳夺目。
那红色垂樱美丽极了。枝丫下垂,像垂柳一般,并且伸张开去。微风轻轻吹拂,花儿飘落在人的脚边和肩上。花朵稀稀疏疏地飘落在樱花树下,有的还漂浮在池子的水面上。
透过红色八重樱纷垂的枝丫间的缝隙,可以望见池子对岸东边树丛上方那苍翠的山峦。
这樱树周围铺着粗粗的白沙,沙地右首是一片挺拔松林,显得格外美。
特色备注:茶室
(三)京都一人家
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那么对于一位阅读者的幸福又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完全沉浸在作品营造的世界里,感受其中的人物命运,再通过思考汲取作品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灵魂既能出尘,也能入世。
看到这样的作品,很有冲动想再翻拍一部,就为感受京都的美景也值了。曾看过两遍老电影,总觉导演与演员表现的镜头过于冷静,对姐妹情感的诠释含蓄到了陌生,好在有原著打底,也勉强同意用这种方式表达血亲之爱。但侧面表现了日本人骨子里的克制与不愿给别人找麻烦的特点。
让我们把慢镜头推向京都城里的千重子家。
院落狭窄,长满青苔的枫树干稍向右倾斜,枝丫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便占据了整个庭院。它那长长的枝梢下垂着。
树干弯曲的下方,有两个小洞,上下两株寄生的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开花,一般开三朵,最多五朵。白蝶成群飘舞,从枫树干抽出微红的小嫩芽飞到紫花地丁的叶子和花朵上,漂亮极了。枫树根旁,竖着一个古色古香,形象有点模糊不清的石雕基督。
红格子门并带二楼小格子窗的一栋日式建筑里是京都的老房子,这里居住着一家三口,父亲佐田太吉郎、母亲阿繁与他们收养的女儿千重子。
佐田太吉郎与繁子在中京经营着一家股份制绸缎批发店。买卖由掌柜掌管。他有时会在店里放置基督像灯笼的中院靠近客厅那大的窗边,摆上一张桌子,一坐就大半天。
在桌子后面的两个古色白杳的桐木衣橱里,装着中国和日本的古代织锦。衣橱旁边的书箱,则放满各地的织锦图案。后面的仓库楼上,原封不动地保存着相当多的能乐戏装和贵妇礼服等。还有不少南洋各地的印花丝绸。
桌旁放着坐垫,坐垫底下铺着带有异国典故的地毯。在太吉郎四周还挂着用南洋名贵印花丝绸做的帷幔。每当千重子更换帷幔时。佐田太吉郎都十分感激千重子的体贴,并把这些丝绸的掌故告诉她,诸如这是爪哇的产品,那是伊朗的产品,或这是什么年代,那是什么图案等。
(1)枫树干上的一对紫花地丁、石雕基督灯笼。
枫树之语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怀旧、要活出质量就得具备进取心与温暖别人的力量。我们祈祷好运,如同期待美好的爱情与友谊。
作者借枫树干上的一对紫花地丁巧妙托出一对孪生姐妹。她们的父母是村里以杉树为生的一对夫妇。姐姐千重子被抛弃在古都城一处,刚好被多年无子的丝绸商夫妻发现抱回扶养长大。
妹妹背负着父母抛弃姐姐的罪孽,她顽强地承受着苦难。直到姐妹俩在神社祈祷时偶遇。姐姐一家知情后想也想接受妹妹,但妹妹以不愿打扰姐姐生活为由坚定地拒绝了她。
石雕基督灯笼是西方信仰进驻的见证物。虽被佐田太吉郎一家不在意,但雕像本为石料,它盘踞在家院里。天天可见,无法回避与无视。
传统与西化是否能够和谐共生,国宝手工业与规模产业化的矛盾,审美承袭本族优雅还是屈服于西化时尚等,能否成为社会接受与发展的方向呢?
(2)金钟儿与杉树
千重子四五年前在同学那听见鸣叫不停的金钟儿后,便要了几只回家饲养。金钟儿得在壶里饲养,如养在笼子里便会死去。
每年七月一日左右开始孵出幼虫,八月中旬就会鸣叫。金钟儿在又窄又暗的壶里出生、鸣叫、产卵、死去。尽管如此,它们还能在壶里传宗接代地生存下去。可谓“壶里别有洞天”。
千重子很理解父亲的生意在败落,所以总挑选父亲设计的和服面料穿。川端康成为千重子设计了一对死去的亲生父母与养父养母。
我们在阅读中是否可以理解,她的亲生父母代表着旧时的日本,而她的养父母代表着不得不接受西化思想的日本,抛弃传统是死路一条,但寻求活路就不得不接受西化。
千重子的内心并非很矛盾,因为她的成长足迹中已渐渐接受与顺服着西化,她的顺其自然并非麻木,而是要坚强地活着。正像她饲养在壶里的金钟儿,只要能保证活着并沿袭下一代,承受黑暗也能接受。
而妹妹苗子则不同,她的内心里有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气质,倔强而不服。她属于原乡人,住在距离京都较远的乡村里,她在见证杉树培育成材的经历里体会到,只要顺从命运的安排,用肉体之苦达到精神救赎未尝不可。
面对孪生姐妹内心深处,作者能做什么呢?是理解还是苦不堪言呢?
正如有一段对枫树的描写,它的枝丫倾斜着,长长的枝梢似负荷过重弯曲着,老树已生了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