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今年春晚,《占位子》火了。

小品讲讲述了几个家长为了给孩子占到第一中间的位子,发生的一系类地争执和争吵。

似乎,只有给孩子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学霸”,从此,孩子的人生就会顺当无阻。

当然,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如果爱的是父母的缺席,是紧张的亲子关系,那么,这样的爱,孩子是否感受的到,感受不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如小品沈腾说的。

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这才是最不称职的父母。

可能会有人说:“孩子成功与否不跟父母的称职不称职没有关系”

或者会说:“孩子的命运要看他自己”。

或者会说:“凡事没有绝对”。

但是,孩子幼时,就那么几年,一旦失去,将永远不会再来;如果不能在孩子幼时,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等到孩子成人,将永远错失了机会。

美国常青藤在读博士应父母争吵而跳楼自杀。

姜文说“与母亲的关系怎么也处不好”是自己遇到的很大的失败?

姜思达跟父亲说:“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熟’”?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去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在于父母的亲子关系却是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拔除的刺,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心理,无法得到释怀。

所以有些人会用极端的方式来攻击自己的父母。

如: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甚至自杀。更多人选择默默消化内心的痛苦,因为无法与父母沟通。

这样的结果是父母想要的吗?我们又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1.建立依恋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有个5岁孩子在回答“什么是爱”时说:“爱就是被搂着。”这个回答并不幼稚可笑,而是童年生命的呼唤。幼年时代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只有爱的陪伴,幼儿才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曾就依恋问题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阅读理解、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的结论令人瞩目: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可见,建立依恋关系对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多么重要。

2.温情的陪伴,长久的关注

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曾对100多个家庭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对孩子关于“最希望父母关注你什么?”的调查中,占前三位的是“关注我的兴趣”“关注我的心情”“关注我的交往”。孩子的内心希望说明了两点:孩子情感成长有很大的缺口;父母可以在此大有作为。关注孩子的兴趣、心情等都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热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依恋和信任,而亲密的依恋关系更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亲情的长期缺失或情感忽视,使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双亲的关爱,长期生活在情感的荒漠中,孩子的心里只会长满荆棘。

3.互相理解和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会在生活中犯错、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当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错误或者与父母产生意见分歧时,父母首先要分析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是否只是孩子阶段性的行为,而不是粗暴地打断、限制甚至恐吓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孩子在双亲这里都没有得到理解和尊重,他又有什么力量和胸襟去体谅世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呢?与之相对,如果孩子没有从父母这里获得与人相处的边界,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熊孩子”,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那么父母是否需要考虑自己究竟与孩子形成了什么关系,才导致孩子走到这一步呢?

4.共同成长

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自爱,让父母一同成长。教育孩子如同培育幼苗,养育者要让幼苗深知:只有扎根沃土,它日才能枝繁叶茂。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耐得住生活中的寂寞和烦恼,清楚地认知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作为养育者的父母,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界定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一句谚语说得好:孩子还小时,给他们深根;等他们长大了,给他们翅膀,这正描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