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周文化的关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 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称先周文化,那么在武王克商以后的周人,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 这种文化全面反映在西周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诗经产生于周朝,自然与周文化密切相关,诗经中有许多描写了周王朝的婚丧嫁娶,列为榜首的《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了当时男女之间的羞涩,也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描写爱情很唯美的句子。《汉广》中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樵夫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西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认为,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贞守之德,于是诗人便作此诗,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赞美他们。                                                                  周王朝时占卜比较兴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婚嫁习俗体现当时占卜对人的影响。同时当时人对天地自然抱有敬畏,他们对神兽抱有崇敬的看法,例如诗经《麟之子》中写到麟之子,振振公子。他们认为麒麟是一种神兽,到来人间会带来好运。《诗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人物服饰打扮的描写中经常出现的“狐裘”以及各种各样的玉制饰物在周代文化里是人.....        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男女之情的主题在演奏时最具和顺、和敬、和亲人际关系的功效,因而也最适合周代礼乐文化对和合效果的追求。因此,在创作、采集、编订的过程中,婚恋诗占有特殊的优势和地位。同时,婚恋诗还展现出不少周代的婚俗和社会风气。周礼的婚俗在《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这类诗中有反映,有黄昏、束薪、骑马迎娶、堂前等候等。《郑风·野有蔓草》是仲春时节古人自由野合习俗的再现,这表明周礼既有《郑风·将仲子》那样听从父母、媒妁之言,令人不敢僭礼的约束面,也有给予大龄未婚男女自己选择的自由面。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与周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