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讲,我们主要讲了怎么量化风险和降低风险,但本质上都是自己承担风险。可是,财务高手懂得,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需要企业自己承担,企业可以利用一些策略来进行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思维,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转移经营风险的三个常见策略:1、签订长期合同;2、利用金融工具;3、购买保险。
签订长期合同
我们先来说说转移风险的第一种方法:签订长期合同。
我们都知道,企业经营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最大的经营风险是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因为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平均占生产企业销售额的60%-80%。我之前说过,投资者期望的企业利润并不是在某一年特别高,而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和不断上涨,会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所以企业需要采取适当策略,抑制这个经营风险。
最常用的就是签订长期合同。当公司预见原材料价格未来会大幅上涨时,就和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一个长期合同,把未来的采购价格锁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就好比你要租房。你预计未来几年房价会大幅上涨,那么你就可以跟房东商量,以现在的价格签个长期租赁合同。有些房东为了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避免更换租户的麻烦,是愿意这样做的。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签订长期合同,虽然是一个锁定原材料价格的好方法,但背后也隐藏了一个重大风险,那就是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比如,无锡尚德这家曾经辉煌的太阳能企业,在急速扩大产能的时候,就判断一种叫多晶硅的原材料未来的价格会上涨。2006年,无锡尚德就跟他的供应商签署了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期限10年。这样无论后续市场价格如何上涨,无锡尚德都可以比市场价更低的价格购买原材料。没想到,之后多晶硅的价格没涨反跌,每公斤价格从300多美元,跌到了35美元。无锡尚德因为被这份合同锁定,不得不继续以更高的合同价格购买原材料。没等到合同到期,无锡尚德就因为承受不了额外的成本,单方面终止了合同,并赔付了供应商2.12亿美元。
签订长期合同其实相当于一种押宝行为,非常考验企业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能力。
利用金融工具
除了签订长期合同这种传统的风险转移方法之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一些金融工具来实现风险转移。有研究发现,世界500强中有94% 的企业使用金融工具来管理和对冲商业和金融风险。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商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也就是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转嫁给期货市场。
套期保值这波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对冲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在原材料市场上由于价格上涨,导致了采购亏损,那就想办法在另外一个关联市场上盈利来弥补。那个关联的交易市场,叫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类似,是一个正规的交易市场。股票市场交易的是股票,背后的资产标的是上市公司,期货市场交易的是期货合约,背后的资产标的是某种商品,比如某种原材料。
套期保值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用一个例子说明。比如现在是8月份,一家炼油厂预计11月份需要1万吨大豆作为原料。8月份大豆的现货价格是每吨3000元,为了避免将来大豆价格上涨,该油厂决定进行大豆套期保值交易。
这个操作分两步:
第一步,就是在8月份在期货市场买入期货合约。此时大豆11月份期货合约的价格为3200元/吨,期货合约的计量单位是“手”,大豆一手等于10吨,该炼油厂需要1万吨,就是1000手。
第二步,到了11月份,现货市场上大豆价格涨到了3500元/吨,炼油厂买入1万吨大豆,每吨亏损500元(3500-3000元)。在现货市场的原材料采购显然亏了,怎么在期货市场弥补呢?别忘了,你手上还有8月份买的期货合约。一般情况下,同一商品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假设,情况比较理想,期货的价格涨到了3700元/吨,那么,你卖出这些合约,每吨大豆就盈利500元(3700-3200元),正好补上现货市场上损失的500元。如果不进行套期保值,亏损是多少呢?1万吨x500元=500万元。
套期保值理论的贡献者凯恩斯和希克斯认为,套期保值本质上是一个组合交易。企业在现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一定量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等,月份相近,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从而就能以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但有时候,套期保值只能局部对冲风险,用的不好,甚至会加大风险。
套期保值的效果由什么决定呢?主要由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幅度决定。财务中,我们会定义个概念叫基差。
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
期货套期保值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同一种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由于受相同因素影响,因此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两种价格变动幅度通常不会完全一致,说回刚才购买大豆的例子,如果8月-11月之间现货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期货价格的上升幅度,也就是基差变大,那么炼油厂在现货市场采购的亏损就会比期货市场交易的收益大,这种情况下套期保值就不能完全对冲风险。
甚至,还有一种极端情况,那就是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相反。
再给你举个例子,中盛粮油是一家食用油加工企业。从国外供货商采购大豆原油,加工成食用油之后在国内市场销售。公司为了避免完成加工后,销售价格下跌,同时在美国期货市场卖出豆油期货合约。没想到,由于国际商品指数基金大规模买入包括豆油在内的很多商品期货,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持续下跌,而美国期货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中盛粮油不仅在现货市场亏了一笔,在期货市场也亏了一笔。
所以,虽然套期保值是一种风险对冲方法,但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呢?有,那就是期权合约。这是一种新型的套期保值方法。简单说就是,当你对未来的价格涨跌拿不准的时候,可以花钱购买一种保值的权利,来抵御价格风险。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2017年3月31日,中国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诞生了,假设一家企业三个月之后需要购买豆粕,又担心价格上涨,那么可以通过可以买入豆粕看涨期权的方法来规避价格风险。
什么是看涨期权?看涨期权是期权这种金融工具的一种。简单来说,如果你现在购买了看涨期权,你就有权利在三个月之后以现在谈好的价格购买豆粕。但是注意,这里我们说的是权利,不是义务。如果未来几个月豆粕价格低于合同价,那你不需要执行这个期权,可以直接从市场购买。期权比长期购买合同和期货都有更多好处。因为它赋予了你选择的权利,但你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你最大的损失无非就是,购买期权所支付的权利金。
购买保险
除了前面讲的两大类转移风险的方式——签订长期合同、利用金融工具,还有一种方式也很常用,那就是购买保险。企业也会买财产险、公众责任险等。企业买保险的逻辑和我们买汽车保险的逻辑是一样的。本质上是通过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把开车大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但是购买保险有时候也会起反作用。举个例子,在美国95%以上的上市公司都会买一种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也就是说,一旦高管和董事被投资者诉讼,可以由保险公司支付相关费用和赔偿。这个保险的目的原本是保护董事和高管的决策自由,不让他们过度承担因为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决策后果,以激励他们积极、果断地做出决策。
但真的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我的团队曾经专门针对这个保险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当公司购买了这个保险之后,董事就好像进了“保险箱”,反正被诉讼也有保险承担。所以他们的决策积极性反而下降了,甚至连参加董事会的频率都下降了,对公司的监管也削弱了,公司整体治理水平都下降了。所以,在企业经营中,风险并不是完全没有益处的,一定的风险共担能够更好让管理者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
总结
1、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常见的风险转移方法包括: 签订长期合同;利用金融工具;购买保险。
2、但是在企业经营中,风险并不是完全没有益处的,一定的风险共担能够更好让管理者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
课后思考
预防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另外一种常见方法是囤货。这种方法有什么弊端呢?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
预防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另外一种常见方法是囤货。这种方法有的弊端有:
1、囤货会大量占用资金,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而且资金也是有利息——增加财务费用;
2、囤货会占用库房,大量囤货可能导致库房不够用,会额外支出库存场地费用及管理费;
3、囤货会增加库存风险,比如若不增发生水灾和火灾、返潮等等,损失就很惨重;
4、若预估原材料上涨失败——原材料未涨价,甚至下跌,囤货损失就很大。